风吹麦浪,风吹历史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05:08:09人气:0
风吹稻浪

视频风吹稻浪状态:BD超清中字年代:2006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OrlaFitzgerald更新时间:2020-08-06 20:33:58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Murphy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Delaney饰)、好友丹(LiamCunningham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triednottogetintothiswar,anddid,andnowtrytogetoutand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down,shutup,orget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他没能过去。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爱尔兰内战爆发。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丘吉尔(对,就是他!)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内战宣告开始。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爱尔兰需要医生。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本文版权归作者玛特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