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情感和集体主义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18:47:19人气:0
五月的四天

视频五月的四天状态:正片年代:2011

主演帕维尔·文策尔阿列克塞·古斯科夫伊万·舍甫多夫安德烈·梅尔兹利金更新时间:2023-12-20 19:34:55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 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 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不要被我的题目误导,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看的纯粹故事。^-^)从《铁皮鼓》,到《英俊少年》,还有《罗拉快跑》等等,德国电影很善于描写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或许和德国的文化在欧洲来讲比较年轻有关?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勇往直前,不会顾虑重重;最大的缺点是因为荷尔蒙和轻信而造成的冲动,而二战带给德国最大教训之一也许就是如何控制冲动。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这份成熟,无疑和上尉对他父亲般的保护和引导有关。失去孩子的上尉,对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爱护有加,把自己曾经不能为儿子做的事,在两个孤儿身上实现。电影中最温馨的一个镜头,是上尉把冻僵了的彼得从海里抱起来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气,挣扎着要脱离他的怀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个片段。成长于俄罗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在苏军和孩子们接触的最初,她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气质如兰,内心强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敌人的魅力。而她温柔地纠正上尉“不是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脉喷张,声嘶力竭的口号让人觉得温情多了。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温情是这部战争片中最大的亮点,古典音乐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生命是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美好。是不是二战涉及德国的电影一定要有古典音乐的陪衬?笑。这部电影无疑让人联想起十三钗,类似的战争背景和为他人牺牲的题材。但十三钗过于追求叙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枪战的场面,追求视觉刺激而选取的强奸段落,无疑减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现机会,对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的描述又不够细致深入,导致没有感染力。章诒和女士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丧失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能力。(大意)我不同意很多人纠结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因为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据当时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极端地强调现代更文明的道德观,并不有利于去宽容地理解过去的人。但十三钗的故事逻辑确有问题,米勒从最初的挣钱动机到后来的保护学生,固然有看到日军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还不够充分。至于妓女们舍命偷梁换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时候,占用了女学生们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对方要去死就代替对方而死的情分相对来说也太重了。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学生的那一段戏,虽然拍得不错,却有点空穴来风。至于有一个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军俱乐部的妓女,依然被押着上了车的情节,看似减少了对妓女们高大全的刻画,可为什么一定要集体牺牲呢?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畏惧死亡的人换回来呢?那才真是人性的宽容。导演或编剧让妓女集体牺牲,观众用妓女和女学生两个集体的概念来比较生命价值,这二者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同逻辑?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社会中的集体对抗情绪,因为职业惹来的杀身之祸。好像那句恐怖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又要响彻开来。因为一个人的国籍、种族、职业和财富的拥有度而妄下定论,采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不是一种头脑的简单化和逻辑的笑话吗?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集体属性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志,选择爱恨,要针对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个人。最后,饰演上尉的Aleksei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阵看过他演的俄罗斯电影《音乐会》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大概今年是我彻底沦为叔控的纪元年吧。^^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