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这里是香格里拉》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22:16:21人气:0
这儿是香格里拉

视频这儿是香格里拉状态:BD国语中字年代:2009

主演朱芷莹吴中天丁乃筝章小蕙更新时间:2020-08-06 21:18:11

痛失衣爱子的季玲﹝朱芷莹饰﹞,被怀念与怨恨纠缠。某日,她在儿子的房里找到了一张"寻宝游戏"的纸条,指引她去云南香格里拉的圣山,她认为这是已逝的孩子给她的召唤,于是动身前往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香格里拉寻找答案。旅途中,季玲遇见了神秘男子Alex﹝吴中天饰﹞,两人携手寻搂访圣山,婚姻生活陷入胶着的季玲,为这名男子深深吸引,男女间的激情油然而生,在探访圣山的过程里…

自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于1933年发表以来,香格里拉日渐成为西方人西藏神话的最新一个标本。而在中国,这一神话随着各种冠以“香格里拉”之名的酒店、饭店的粉墨登场终于沦为大众消费文化吞噬的牺牲品。久而久之,香格里拉原初那种不仅作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作为未败坏的高等智力、文化构筑起的精神净土的含义已经荡然无存。在现实中,香格里拉的实际所在地,云南迪庆中甸,仍属于大藏区的范围之内。它仅仅凭借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香格里拉这个词所具有的魅力,每年吸引着无数平时被工作压得喘不了气的城市白领在周末和假日纷纷到来。他们在忙着用相机把美景“保存下来”和欣赏由当地旅游商贩体现的异域风情的同时,便获得了重新与城市的异化和烦闷妥协的勇气,心满意足地搭乘假日结束前最后一班飞机离去。由台湾表演工作坊和中国新电影·云南印象项目组合作拍摄的电影《这里是香格里拉》遵循的正是“以自然治愈心灵”这种主题模式,却终于沦为俗套。电影讲了一位沉溺在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几至精神崩溃的母亲独自一人来到香格里拉,在那里重获新生的故事。就这一主题本身而言,尽管被人们一再重复,却不一定就俗套,关键在于电影的表达形式落入了某种不伦不类,以至未能超出周末和假日的观光客的体验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本片的编剧和导演丁乃筝作为舞台剧演员对电影表现手段的陌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导演自身对电影主题内涵理解上的摇摆不定,另外,旅游宣传的考虑又使电影在剧情艺术片和商业宣传片之间游移。电影的序幕,一个远景镜头表现母亲季玲在儿子的的墓前献花,母亲离去时,在后面远处出现了一个男人的身影。镜头切换到墓碑上,在观众看清了上面的字后,那个神秘男人的脖子进入画面左部,远景变得模糊,观众清楚地看见那脖子上纹了某个图案。一般而言,序幕中出现的这两个人物应该是剧情中的两个核心人物,通常是两个主人公。那个男人的神秘的脖子在正式表明身份前还出现了两次,后来当他尾随季玲来到香格里拉之后观众才知道他叫Alex,再后来,当他和季玲度过激情的一夜后,他才自报家门,原来他是在车祸中撞死季玲的儿子同同的凶手白先生的养子,他因为内疚或者想保护季玲的愿望才一起来到香格里拉。首先,这样的情节设置可谓台剧中的滥套,其次,观众发现,Alex作为原本在序幕中展现的两个核心人物之一,其实完全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他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自作多情的多余的人。如果导演的意图仅仅是要表现旅途中的艳遇,那么前面那些铺垫纯粹都是多余的,完全可以安排同样孤独的陌生旅客和季玲在香格里拉相遇。可导演原初的意图分明是像赋予这个人物更多的内涵的:他幼年丧父,母亲为了改嫁把他送去美国念书,丧失母爱的他在每次想母亲时都会在自己的手臂上割一刀。当观众知道这一点时,他和季玲的关系顿时成了一位丧失儿子的母亲和一位渴望母爱的儿子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怎么又会发生艳遇?这不是乱伦吗?如果导演真是这个意图倒是很好地深化了主题:季玲对她儿子的溺爱和不能自拔含有乱伦的变态心理。但在影片的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这种迹象。电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围绕着季玲在转,Alex这一人物根本没有得到表现,而且他在表明身份后迅速地就从剧情中消失了,直到最后才象征性地露了下面。电影里还有一位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欺骗母亲的儿子,他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说这是他在城里当司机挣的钱,而实际上是他骗路人要上大学乞讨来的。季玲的丧子之痛,Alex的渴望母爱和另外那位的为了爱而欺骗母亲,抑或伯克莱比较文学系毕业的丁乃筝打算在电影里玩互文的游戏?但从电影中三种感情获得表现得烈度来看,根本构不成互文:季玲的丧子之痛是压倒性的,Alex的渴望母爱则因艳遇的成分而模糊不清,为了爱而欺骗母亲那段则表现得如同蜻蜓点水一般,根本不能给人留下印象。剧情的设置中原先有十分巧妙的部分:喜欢玩藏宝游戏的儿子同同生前留下了“寻宝”的线索,儿子死后濒于崩溃边缘地季玲发疯般地寻找儿子留下的线索,终于一步一步找到了香格里拉来。在那里,她发现了另一个同同(考虑到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观,这一点是可以接受的),这个同同带她找到了宝藏,也解开了她心中那个解不开的结。找到宝藏的那个场景,季玲发现同同脚上拴着锁链,追问他是怎么回事,这时这个藏民版的同同用死去的那个同同的声音反问道,“妈咪,你为什么绑脚链?”这是季玲才醒悟过来,这就是活在世界上另一个地方的她的儿子。这种表现方式在电影中是拙劣的,效果的易得使这个场景缺乏任何感染力,升华或者救赎的完成还没有被人们意识到就结束了。如果换了在舞台剧中,这个场景可以借由演员的表演和富有渲染力的台词成为戏核,换到电影里,导演完全不知道如何用电影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一部把各种分离的因素杂糅在一起的电影,由于杂糅,每一因素各自的目的也显得模糊不清。首先是剧情的杂糅。Alex出现的唯一合理一点的理由是增加旅行的艳遇色彩,但这对于季玲在寻子的过程中重获新生这条线索是个干扰因素,因此它既没有讨好主题,恐怕也没有讨好真正的旅行者。与季玲的丧子之痛纠结在一起的还有对凶手白先生夫妇的诉讼,这对夫妇由于没有被抓到证据,拒不付车祸的法律责任,但是又受到良心的谴责,特别是因为白先生患了白血病,更希望在死前得到良心的安慰。我看不出来季玲在从香格里拉回来之后与白先生和解的半点理由,莫非因为患病就可以无耻地抵赖车祸的法律责任(尽管私下里承认),而未接受公开道歉的季玲又可以原谅他?其次,电影在主题表达上也显得游移不定,可以说,它只是欲唱还休地遵循“自然治愈心灵”的主题模式。香格里拉怡人的自然风光,梅里雪山瑰丽的巉岩和缭绕的云雾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具观赏性的画面,但表现自然的镜头却没有超出美景的层面,说白了,那一副副风景画面就像被印在明信片上后那样好看却空洞。就拿浪漫派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美景除了起到片刻的麻痹作用,很难真正“治愈”什么心灵,因而也达不到主题的要求。因此,导演才安排了另一位同同的出现,这不仅是前面剧情的延续,也是一种希望藏区的佛教哲学、藏名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因素参与到剧情中来的愿望。但是,因为对香格里拉的陌生——导演丁乃筝编写剧本时仅仅是把香格里拉作为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根本不知道真有这个地方,后来才知道的——,影片对香格里拉地方文化的表现始终没有超过一个旅游观光客的水平,除了几家店铺,几个转轮,几次用餐和跳舞,女主人公根本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当地生活中去。比起对自然风光的表现,电影在这方面是真正的浮光掠影,因而文化救赎(净化)的可能性降至为零,导演又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求助于自然。因此,在“转世”的同同告诉季玲不该用锁链绑脚之后,获得象征性的安慰后,她并没有真正获救,她必得跳进梅里雪山谷底的溪水里,才能重生。如果有人说《这里是香格里拉》是一部旅游宣传片,恐怕没多少人会质疑。因为致力于对云南作影视宣传的【中国新电影·云南印象】项目组是该片的合作制作方。遗憾的是,该片就旅游宣传而言也是失败的。拾金不昧的出租车司机和失而复得的手提包所体现的民风淳朴和“StarBook”这一山寨版的星巴克所代表的旅游商业同时并存在这部电影里,但当地真正的有地方特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却在电影中缺失。确实,电影里有大量展现自然风光的画面,但观众看完一遍之后对当地的了解不会比假日的游客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个周末后获得得更多,作为一部电影,这样的表现效果太不尽如人意。最致命的是,旅行艳遇这一恶俗因素的加入完全掏空了旅行的真正含义,电影沦为了现代旅游商业最媚俗的宣传工具,这一点必然让真正了解旅行意义的人反感。从《在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开始,香格里拉的传奇并不仅是由于美景才逐渐流传开的,而在《这里是香格里拉》中,除了几张空泛的美景画面,几乎什么也没有。在这一类电影的制作中,电影生产遵循的逻辑并不是“艺术——资金——宣传”,而是“宣传 资金——媒介——宣传品”。只要有钱,又有宣传的必要,就会选择最有影响力的媒介,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以“艺术面目”出现的宣传品。如今,各地的旅游部门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电影的宣传作用,以后会越来越多地倚重这一工具;而表演工作坊也明了了电影较之于戏剧的更大的影响力,它也需要这一工具的帮助摆脱艺术困境。《这里是香格里拉》就是这两种需求碰巧结合的产物。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