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绝妙的小电影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10:18:10人气:1
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

视频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状态年代:2010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吉赛勒·卡扎德絮帕特里克·伯利奇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德梅松更新时间:2013-09-02 19:52:27

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一个人整个生活的难以琢磨的邂逅故事:热尔曼Germain(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一个几乎是文盲的50多岁的男人。他遇到了一位老迈但知识渊博的女士玛格丽特Margueritte(吉赛勒·卡扎德絮 Gisèle Casadesus 饰)。 热尔曼住在他妈妈的花园里,平时打理他的菜园和鸽子,和他的朋友们泡小酒吧,时而和他的年轻女友阿奈特Annette(索菲·吉耶曼 …

(我自话自语,别浪费你的时间)八十分钟的电影对我来说真像一小块巧克力蛋糕,午后就着一杯柚子茶,摞起五十公分高的靠垫,无所顾忌地躺在地板上,走进另一个光影世界,轻轻松松地度过一天中最让人留恋的午后。选择法国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多么明智啊。真不愿想象自己若错过了这样一部电影,在我不觉之外会留下怎样的遗憾,即便这遗憾无足轻重。总之是百分百的推荐,因为一种美妙的感觉,那就像跳跳糖在舌尖上弹奏的“欢乐颂”,冲抵了身外的一切烦扰。我几乎是在影片开场的两分钟内喜欢上了这部电影,又在它演绎至三十分钟时,产生了记录它的强烈情感,而在电影结束时,似乎仍有意犹未尽的期待,直到目送过察兹与玛格丽特在路影中淡墨,我才想起有急事要办,急匆匆地提着裤子往卫生间跑。杰拉尔.德帕迪约不愧为法国国宝级演员。没有什么角色是他不能驾驭的,何况法国的电影多离不开生活的支架,即便依赖想象,也绝不偏离现实的可信度,这样便更容易看出演员的实力。《掏出你的手帕》《基督山伯爵》《你丫闭嘴》《杜布》等等电影中,德帕迪约塑造的人物性格几乎不重样,女有千面女郎,他这也算是百变金刚了。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他则悄无声息地带来了十二分的惊喜。他饰演了那样一位极其平凡的普通男人。他叫察兹,看来五十多岁,有一个漂亮善良的巴士司机女朋友,还有一个与他“八字不合”的老母亲,大半生因“阅读障碍”悲喜交加,不过绝对是生活的“强者”,打三四个零工,偶尔做老板去市场卖自己种的果蔬。人缘极好,甘心做别人的开心果,也无偿为朋友排忧解难。这样说,多少还缺点立体的效果,似乎只说了人物的轮廓。内在的是他幽默、单纯的性格,‘无所谓’包裹下的胆怯与自卑,成长经历留下的伤害与缺失,及貌似糊涂其实心里门清的淡然。当然,最着重刻画的是他善良的灵魂。通过遇见一位同样善良且异常优雅博学的老妇人玛格丽特,电影让察兹悬浮的生命找到了“回归精神殿堂”的轨道。不如想象一下德帕迪约那张生动的脸,凸起的啤酒肚藏在牛仔工装裤的肚兜里,飘逸的蘑菇头偶尔自然地掖在脑后,这么一个可爱的老顽童,但愿已经在你的印象里立起来了。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舞台。还有一位同样给人以惊艳的角色——95岁的玛格丽特,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带着阳光的绚烂。与优雅灵动睿智的老人结缘,真是一种幸运,可以感悟到人生的不同,虽然生命无法绕过迟暮的季节,但精神却像开花结果的种子,一切只有新的开始,永无结束。想来,电影开场的诱饵效果做得很好,回头重看,觉得察兹背着管理员,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偷偷写在英雄纪念碑上,这段异常精彩。似乎紧扣主题,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是唯一的,都是存在的英雄。不只这一处,他还在小公园里数鸽子,给它们起名字,每天都来核实鸽子的数目,了解离去的,确认新来的。直到最后收留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玛格丽特,察兹的行为无不表现了他在乎那些被人冷落抛弃的事物的博爱,也在平凡中折射出了不凡的与众不同。不得不强调我的个人感受,玛格丽特与察兹在公园读书的悠然时光,是我异常迷恋这部剧的所在。这部电影真好,因为它让我从影像中更加坚定了读书的信仰。读书是最美的,虽然它在引你从无知进入思想时,会带给你彷徨无措、灰心失望的痛苦,但它终究会把你带入没有黑暗的光明世界,让你的自我变得谦和、强大,充满了魅力。就如察兹第一次放弃查字典,认为不会阅读,“快乐”或许更多一样。他的放弃,会在第二次的重拾中变成一次蜕变进步的自然过程。说了这么多,我总觉得法国的很多电影就像一个万花筒,精彩的细节愈讲愈多,各种隐喻,各种哲理。《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也不例外,其实内涵更丰富,毕竟是改编自小说。对我而言,最严肃的寓意在于传递平等与爱。如果说,察兹因为童年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因阅读障碍被歧视而错失了亲近世界的渠道,他是我们中的一员,那么玛格丽特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并接受自我的书的使者。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部导演用影像注释加缪的《局外人》及《鼠疫》的电影作品,如果暂不考虑《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原著小说的形式。《局外人》是故事的框,《鼠疫》白描的里厄医生的精神世界则是挪用至电影中“先抑后扬”的哲理内核。不仅可以从玛格丽特与察兹阅读的文字中明明白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人物的设计,显然也是搭建在《局外人》的基石上的。默而索(局外人)对死在养老院的母亲的无动于衷,及他作为无障碍于社交的热心人,这两点都用另一种存在的方式体现在了察兹与他母亲的关系上,当然有一部分转移到了玛格丽特身上。而围绕在默而索身边的人,在法庭上以默而索朋友的身份出庭的人,他们仿佛又与电影中察兹身旁的友人似曾相识。细节处的引用,就更多了。《局外人》开篇写道《今天,妈妈死了……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样的理由,他不能拒绝我。不过,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他没理我。》,提笔便进入了状态。回到电影中,《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恰在接近结尾时,也用了死亡的话题,把察兹的母亲独自死在了阁楼里的桥段,作为了结束前的祷词。情感上呢,察兹对待他的母亲,虽然没有默而索那么冷漠无所谓,但也别指望他在母亲辞世前与她和平相处。《局外人》中玛丽想要与默而索结婚,默而索无所谓,结或不结都无所谓,全然一个局外人,当玛丽说很愿意认识巴黎时,她问默而索巴黎怎么样,默而索令人扫兴地答道:“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而回到电影中,察兹则把这些改装了,有察兹身影的巴黎看起来温暖闲适,有十九只鸽子活得有名有价值,种满果蔬的院子充满生活的情趣。很工整的对接。另一处,《局外人》里,养老院看门人老萨拉玛诺与他丢失的那条老狗,他们之间的情谊,如罗曼夫人所言“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的情感转移,在《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也用察兹与那只陪他一起读书的猫,延续上了一种可交流的共识。还有默而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再也不管了,甚至母亲的年纪他都不清楚。察兹对自己的母亲虽然“麻木不仁”却始终留守在母亲身旁,而且清楚地了解老妇人玛格丽特的年纪是95岁。这种反向的关联很有意思,说起来,又没完了,可能是我故作聪明,但这样联想,仿佛在解读别人的感悟,感觉也不错。就此多说几句《局外人》,在加缪以此篇成为荒诞派文学的倡导者,奠定“荒诞世界”的文字风格,其深层的用意还是在揭露加缪眼中冷漠荒唐的社会。他塑造的“这些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种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到了二十一世纪依然存在,察兹对玛格丽特说自己并不是爱的结晶,而是一次意外的产物,又是一个延续。当然,我只是试图关联起它们内在的精神,我个人以为《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对加缪哲学的致敬。为了另辟蹊径,逆向而行,不触碰战争政治,不沉迷荒诞抑或绝望,是用更贴近现代人心理的态度,温和地刻画了脱离社会感的“局外人”状态。而整个主题是乐观向上的,这也就设置了电影仰望文学大师的视角,绝没有颠覆或类比的奢望。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