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风采》落荒的辉煌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09:13:44人气:1
闪亮的风采

视频闪亮的风采状态年代:1996

主演杰弗里·拉什贾斯廷·布雷恩索尼娅·托德克里斯·海伍德更新时间:2014-07-22 11:00:39

本片根据澳大利亚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Helfgott)的真人真事改编。 生于犹太人家庭的戴维(AlexRafalowicz饰)自幼便展现过人的天赋,他的父亲望子成龙,逼迫戴维苦练钢琴,甚至不切实际地让儿子挑战号称“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戴维在父亲的阴影下苦不堪言,而父亲为防止家庭破裂又千方百计阻止儿子外出求学,最终父子走向决裂。 长为青年的戴维(…

在我看来,斯科特.希克斯对电影的理解特别自我,他的电影都是馈赠自己,为纪念某一次因“情”悸动而作的大银幕狂想曲。这样的导演,他们的艺术创作不受旁观者的牵制,他可以爱画面胜过爱故事,也可以爱音乐胜过爱语言,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摄取的猎物,会用自己的耳朵传递他们感受到的震撼,然而会把心留给观众,各种感悟随它去。也许冥冥中安排了斯特克与电影《闪亮的风采》的未来关系,于是有了他驻足于一场演奏会,萌动于未知的探索激情,并支付他的诚意,有了与澳大利亚传奇钢琴家大卫.贺夫高特邂逅之后的更为私密的同游之旅。如是,可知《闪亮的风采》是一部人物传记片,诚实又有些狡黠地纪录了大卫.贺夫高特的大半生。先抛开影片,如果这是一本书,你的书签会翻卷出这样的时间轴:大卫.贺夫高特来自波兰犹太裔家庭,出生于1947年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家境并不优裕,父亲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兄弟姊妹里,他与姐姐玛格丽特最亲近。5岁时展现出钢琴演奏的天赋,在当地参加各种比赛拿大大小小各种奖,神童之名随之而来。14岁时得到留学美国的机会,被他的父亲毁掉,迫他留在家里,神童小钢琴家心智的荷重已至顶点,精神在崩塌中独自修复着。19岁决然离家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深造,学习三年,再次突破自己,名声大震。这期间,大卫的学习费用绝大部分靠外界团体或个人资助,其中有位令他萦怀不忘的忘年师友——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瑟琳.苏珊娜.普理查德。1970年,大卫24岁,精神分裂症彻底击垮他,他离开英国回到澳大利亚珀斯,与其决裂的父亲拒绝收留他,他自寻生路。之后,他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妇人,俩人有短暂的婚姻,离婚后的大卫被送进珀斯的精神病院,又一个十年流逝。1983年,大卫的胞弟在珀斯的一间酒吧找到他,大卫被酒吧老板收留,在那里他像流浪艺人那样讨生活,但活得快乐。1984年,大卫遇到占星家吉莉安,俩人结婚,大卫的人生峰回路转,第二次的演奏生涯方兴未艾。与霍洛维茨的名字并提,专业人士给予大卫.贺夫高特毫不吝啬的赞誉,大卫的传奇人生就此流畅地谱写开来。而合上书,点击播放键,你会发现《闪亮的风采》,除了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它更为独特的吸引力来自斯科特的电影语言,他用一切传统的拍摄理念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影像。就如同讲一个笑话,说者的技巧与幽默感不同,出来的效果便不同。电影也如此,有关真人真事的传记片很能检验导演的功力,枯燥或灵动,从叙事方式与剪辑手法上能够直接感受。大玩家蒂姆罗宾斯给出意见,好的故事要有抓人眼球的好开头,因为没人会在堆积成垃圾山的剧本库里为作者自以为独一的“绝世剧本”谋杀午后茶的大好时光。电影相对幸运,拍出来就会有人看,但有个适口的好开头,其作用也不容忽视。《闪亮的风采》开场很特别,黑幕,旁白,“先声夺人”,继而用传统的定位镜头缓缓拉出主人公大卫的特写,整个画面只有半面人像,没有时间、地点,这有意贴合了电影的主题,营造出双向的“迷失感”,一个暗示着主人公闭锁上的内心世界,一个映照观者探寻的未知的电影故事。而主人公急促但轻柔的喃喃自语,逼人感受往复碾压车辙的不适,再配合言说的内容,将大卫非正常的精神世界淡淡地勾勒出来。他说他或许就是一只软弱的小猫,需要被安抚被鼓励……观众从这里思索,如果重新来过,大卫的人生轨迹或许不会有那么多斑驳的伤痕。你又会如何看呢?说到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言,斯科特运用了平行蒙太奇与颠倒蒙太奇并用的方式。剪辑时有两个时间轴,追寻所谓过去与现在并行的设计,然后在其主设计上,再次打乱故事结构,先介绍现状,回过头讲“从前”,期间穿插“现在时”,最后回到现实。比如,电影一开始,大卫在雨夜奔跑,站在酒吧外面向里张望的场景组合,在电影即将收尾时,这组镜头被重复利用到了剧情里,来了个前后照应。而过度的“时光隧道”是一组大卫奔跑的长镜头。反常规地在静默的画面里,运用正反打镜头模式,把大卫与他眼中的世界联系起来。然后,又用“雨景”来丰富画面中人物的情绪。纵观全片会发现,斯科特的“雨”象征着“大卫”转运的吉兆,因为父亲拒绝收留他,是逃离了“枷锁”;雨夜他进入酒吧,从那儿他才开启了新人生。两个人面对面时,镜头会对人物相互切换,这种正反打镜头模式通常在室内场景的人物对话中典型式运用,这种技巧在《闪亮的风采》中且用得频繁极致。斯科特对节奏的把握自有一套,他用正反打、还要用内反打、外反打,从全景到特写,把慢节奏的长镜头推升至快速的短镜头。令我印象最深的出现在大卫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通知书后,回到家,面对父亲的一系列镜头里。镜头的重点设置在大卫父亲身上,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不同范围摄入,暗示了大卫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当大卫被父亲毒打倒地时,对大卫及父亲俯拍、仰拍的内反打镜头,则展现了父子间的关系,大卫与父亲极少交汇的眼神又强化了他们之间的隔阂,总之,大卫是小鸡父亲是老鹰,强者对弱者的操控力、压迫感一览无余。我觉得,在《闪亮的风采》中,斯科特更喜欢遵循探索主人公内心的目的的逻辑来剪辑。这样他可以打破时空的阻碍,需要借助更多的细节,保证顺理成章的起承转合。在剧中,可以多次看到“眼镜”“烟”“大卫的手”“雨”“鞋子”“跳格子”“红色手套”等等的镜头。而雨是这部影片传递情感的重要道具,为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在断裂的剪接中呈现合一的连续性,斯科特借用“雨”的背景,使其成为接缝的粘合剂存在着。如,剧中演绎大卫精神崩溃,回到珀斯的那段,先用“电话铃声”转场,切走“医院的画面”,再出现电话亭里的大卫。之后,斯科特巧妙地用“雨”“电话对白”,打破了时空的维度。起到故事注脚的作用,解读了大卫及其父亲两个人的心境,并统一了二人所处的同一地点——珀斯。女作家凯瑟琳去世后,给大卫邮寄了最后的遗物。这段插曲,斯科特用一分10秒来完成,这些异常平静的细节都是对大卫失去一种“精神鼓励”的归纳总结。前20秒特别有意思,轻易地建立了逻辑必然性的感觉。先是特写镜头,邮箱内包裹,大卫的手。然后,小全景,切入走下楼来的博甘斯太太。之后,近景,画面回到大卫的表情上,他向博甘斯太太问“早安”。再次切入,中近景,博甘斯太太正面脸,尴尬、厌烦的表情,没有回答大卫的问话,显得特别粗鲁无礼。此时,在摄入博甘斯太太时,用了内反打镜头,这给看客设置了“疑惑”的探索空间。紧接着,快速切出,博甘斯太太的背影出离镜头。又剪回到近景,大卫不以为然地自我宽慰,他的动作是耸肩撇撇嘴。继而,稍长的定位镜头仰拍,大卫上楼。(公布结果,大卫没有穿裤子,光着下身,暗示了大卫的人格障碍,另一面展现他的善良礼貌,活在自我的世界。)当然,声音与画面错位的剪辑方式是《闪亮的风采》的一大特点,因为全剧的核心是钢琴家的演奏,在弹奏拉三时,画面成了壮丽的背景,声音像奇妙的天象,围绕着画面,剪刀手的魔化技术把这段最为精彩的片段完全呈现,没有打折。这得益于斯科特对音乐的鉴赏力。影片的原型大卫在演奏时,他嘴里总会默念什么,这在电影中并没有刻意表现,其实无关紧要。主要是杰弗里.拉什的演技无可挑剔,彻底惊艳了我,努力就有收获,金球奥斯卡影帝的荣誉一定让他倍感欣慰。而诺亚.泰勒虽年轻,却毫不逊色。突然,脑子搭错弦,想到了银幕版《辛普森一家》的宣传广告“瞧瞧我这一家子,你会更爱你自己的家。”我并非幸灾乐祸,对看过《闪亮的风采》的同学们而言,我有点“本末倒置”地乱抓重点,也许能够理解。大卫与其妻子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作为父母,千万别强迫孩子,不要破坏音乐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感觉”。而“强迫”这往往是望子成龙之路最受欢迎的装备。最后,放几个细节图收官。精巧且反复使用的道具、细节是对主人公的精神分析,也有用画面解说剧情的直接用意。A.t穿错鞋子,剧中出现一次,剧尾巧妙地应和。B.t“袭胸”,大卫对他喜爱的女人示爱方式,在他的世界一切都是随心而为,旁若无人。如此表现,毫无猥琐之意,“稚气未脱”的孩子气是大卫人格障碍的一部分。C.t特别多的眼镜特写镜头。这里特别注意到两处“破碎”的表征。女作家凯瑟琳去世后返还给大卫的照片,相框里的玻璃膜片破碎,道明大卫人生中某段最为重要的关系结束。后面,大卫父亲破碎的眼镜镜片,在剧情中父子最后见面时,表明,他们之间畸形的父子关系结束,大卫有了自主思想的勇气。另一方面,这强化了大卫父亲的性格特征,这位偏执怯懦的父亲,他的人生受纳粹的迫害,不觉中他又把阴影作为利器伤害了家人,大卫是最大的牺牲品。事实上,大卫是天才,或许冥冥中注定他的人生如此狂乱神奇。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