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30 20:08:06人气:0
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视频年轻的教宗第一季状态:更新到07集年代:2016

主演裘德·洛黛安·基顿西尔维奥·奥兰多斯科特·谢泼德更新时间:2020-08-06 20:33:48

裘德·洛主演,《绝美之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八集迷你剧。裘德扮演连尼·贝拉尔多(虚拟的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对贫民满怀怜悯,在与梵蒂冈众臣的对抗中,习得如何驾驭权术。本剧预计15年夏季开拍,Sky、HBO和Canal 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前两篇: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胡安娜(神命呼召?)---------------------------------------------------------------------------------------------------------------------------------------------------胡安娜很神秘,到本季为止还看不出太多具体的东西。胡安娜第一次出现第7集结尾:当莱尼的好友杜索里埃的尸体被抬到车外后,紧接着就是莱尼在庭院漫步,并看到胡安娜在圣母子像下流泪的脸。这似乎暗示着胡安娜的“圣母”性质——“苦涩”。而第8集开头,胡安娜再次以流泪的方式出现在莱尼的度假地,并有主教第一次向莱尼说起胡安娜的事迹。而回到教廷后莱尼发现埃丝特全家不告而别,又发现袋鼠死了。这似乎又暗示着胡安娜具有“神命”的性质,是提前来替代莱尼之前自订的那个使命——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袋鼠)。而随后的情节里,胡安娜甚至直接出现在梵蒂冈的庭院里,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出现教廷内院的幻象,并且是直接出现在现实环境中的幻象(可以和莱尼关于父母的幻象作对比,父母幻象的场景都是来自于回忆或虚拟)。所以简单的综合一下,胡安娜可能就是莱尼真正使命的象征——一个流泪微笑的苦涩使命。而由于胡安娜能出现在现实场景中,所以也很可能具有守护天使的性质。而胡安娜所代表的莱尼真正使命是什么?胡安娜第一次出场,其背后有一座“圣母子”半身像,但这时没有任何说明,就是说:这时没人知道这个在圣母子像前哭泣的小女孩是谁。而胡安娜的第二次出场方式则很有意思:当时,莱尼在度假地,正因杜索里埃的去世而身心俱疲。莱尼问助手瓦伦廷:“那些我们没有搭乘的飞机,都是飞往何处呢?”;瓦伦廷回:“每次我看到一架飞机我想的也是这件事”;而莱尼又说“我总是觉得它们飞到我没去过的地方了”这时助手瓦伦廷手机接到一条信息,低头查看;而莱尼继续说:“到别处去了……”,随即导演就接入了胡安娜站在“圣母子”像前流泪的画面。而莱尼和瓦伦廷都与埃丝特有关联,并且从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埃丝特“母子”正是在莱尼在外地度假时出走的;而瓦伦廷接到短信时,莱尼正在说的话是“到别处去了……”。要知道,一部好影片中的人物不大会有无缘由的举动,所以瓦伦廷收到短信这个举动应该是有某种“含义”的。瓦伦廷收到短信怀疑:瓦伦廷接到的手机短信就是关于埃丝特出走的消息,所以导演让莱尼在这里对应了句“到别处去了……”。而紧接着接入的胡安娜站在“圣母子”像前流泪的画面——就是说:胡安娜站在圣母子“前面”。这似乎是在暗示着施洗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使命——作为基督(或圣母子)前导,将世人的注意力重新引向“上帝”,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所以莱尼的作为屡屡引发关注,后来的教宗情书事件就是例子。而这次胡安娜的第二次出现,导演为其配上了文字说明“胡安娜·费尔南德兹1962-1980”。这个胡安娜如果是导演虚构出来的,而不是真有其人的话。那么其在世日期18年,很可能是在预示莱尼的在位时间。而18年正好可以等到小庇护长大成年。当然这都是猜测。而在胡安娜第一次显现已前,莱尼曾与古铁雷斯一同并坐在那座“圣母子”塑像前,而莱尼与古铁雷斯第一次见面也曾共同凝视米开朗基罗的“圣殇”像。这似乎都在暗示不仅仅是莱尼,连带上帝派给他的助手——古铁雷斯都是来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的。胡安娜身后的塑像而如果瓦伦廷接到的短信真是关于埃丝特出走的消息,那么这条短信是谁发给瓦伦廷的?而瓦伦廷是教宗助手,那么短信也可能是发给教宗的,而瓦伦廷瞒下消息没说是什么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教廷内部有人正在谋划逼莱尼退位,而埃丝特与小庇护的“圣母子”身份,在圣经中又有躲避希律王的迫害,逃亡埃及的典故,这种种迹象与典故联系起来,都让埃丝特的出走原因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不过总的来说,从埃丝特没有带走莱尼与小庇护的照片这一细节来看,埃丝特更像是主动出逃,而它的事可能只是诱因(当然,也可能正好相反,比如:教廷反对势力不允许带走照片。)。而胡安娜另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引发了本季的谜底。威尼斯布道(神命呼召?)--------------------------------------------------------------------------------------------------------------------------------------------------威尼斯布道前有个细节就是“零度樱桃可乐”现身了(在餐厅那一幕),这个之前已经提过了,这里要说的是“零度樱桃可乐”尽管现身了,但仍然是“模糊地”现身(一直处于失焦状态)。零度樱桃可乐现身就是说,这要么是暗示:神意尽管显现了,但目前仍然很模糊,有待后面几季继续揭示;要么是暗示:神意本来就是神秘的,拒绝让人彻底看清的。而“零度樱桃可乐”从第1集一直埋伏到第10集,终于在威尼斯布道时引爆,却显现出一个更加神秘的东西——胡安娜的“微笑”。这个“微笑”到底是什么意思?个人怀疑这很可能来自于《圣经》里撒拉的那个著名的“笑”。大致来说就是:神与亚伯拉罕说立约时曾说:“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作他后裔永远的约”。但那时亚伯拉罕和撒拉分别都一百岁和九十岁了;后来“三人中有一位(神使或上帝)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撒拉的月经已断绝了。撒拉心里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养吗?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到了日期,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后来撒拉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并按之前与神的约定取名叫“以撒”(这个名字是其还未出生时,神预先要求的)。而“以撒”在很多圣经释名里,说其意就是“笑者;喜笑”的意思。所以整个这个故事就是说:人以为不可能而“笑”,神则以“在神万事都能”回之以“笑”。而在网上查询时,有的却又说“以撒”这个名字“源出古希伯莱语,意为拯救”,这个就不知道哪个说法更可靠了,或者可能是个多意字?而以《年轻的教宗》这部剧的情节来看,两种意思都可以进行解读,就是说:按第一种“以笑对笑”来看,莱尼最初说“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即是在说:我不相信上帝能将我从母亲情结中拉扯出来,让我承担起改变世界的“神旨”。而后来莱尼又搞出个“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的个人小愿景。结果——埃丝特跑了;袋鼠死了;胡安娜出现了;而在威尼斯他又看见父母转身离去。这时莱尼才发现,自己必须要担当起改变世界的“神旨”,才可能与父母在天国重聚,因为他的父母就是那些灵魂中没有“微笑”的不信者中的一员(因此莱尼才在演讲结尾提到了“有一天我会死去”)。所以,那个来自上帝的“微笑”,就是上帝在回应莱尼:“在我万事都能。”而如果以“拯救”的含义来解读,那么则是针对大众的,即是说:你们的灵魂对上帝“微笑”,上帝就回以“拯救”。而整个威尼斯演讲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莱尼上台的第一个表情就是对大众报以“微笑”,而这时下面似乎只有一个小女孩明显的回了一个“微笑”。而这时莱尼还没有开始讲演,大众还不知道莱尼的“微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能有灵魂微笑的人少之又少。而后来大众再次沉默时,这个小女孩就没再出现在镜头里。而胡安娜的那句“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还暗藏着某些不同的可能:“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可能是微笑,也可能是嘲笑(对“智慧之子”的嘲笑)。在第一集莱尼提到了有一个政客把一些秘密性文件,藏在了自家屋内的墙壁中间。并说“我想,我不需要在我屋子里的缝隙里藏些什么,因为我的心便是一道缝隙……”。这个“缝隙”感觉就很像胡安娜所说的“一条裂开的线”,而莱尼心里的那道裂开的缝,就和他脸上带泪的笑一样,里面藏着莱尼负担“神命”所承受的孤独与寒冷。而这很可能就是那句“冰冻之下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真正所指,莱尼一再将人“发配”去阿拉斯加,就是让他们在“寒冷”中,重新去体会作为一个神父的“使命”。而当莱尼的系列改革导致教廷门可罗雀时,从导演给出的一系列镜头中可以看到:唯有被发配到阿拉斯加的奥佐林斯主教,带领着一群信徒在冰雪中举行弥撒。而当奥佐林斯回到教廷时,莱尼则说他的手“像基督的手”。冰冻之下的美丽而莱尼还曾对那个格陵兰女首相说“在冰底下的,有可能是上帝”。而“格陵兰Greenland”的意思就是“绿色大地”。关于格陵兰和冰岛的名字,有一个著名的地理传说。据传:当初是维京海盗为了为了迷惑别的航海者,故意将覆盖冰雪的岛命名为格陵兰(绿色大地),而将真正的绿色大地命名为冰岛,以避免新的探索者与他们争夺好地方(当然,这个传说已经被某些考证派证伪了)。但这个典故在剧中却似乎在象征着“信仰”,即是说:人们最初是为了“绿色大地Greenland”的美好而来,却发现“绿色大地”竟然是无尽的冰川,于是很多人放弃了信仰。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那在冰川下藏着的“才是真正的美(上帝)”,就如同“冰岛”其实才是真正的“绿色大地”一样。而格陵兰女首相送教宗的礼物很有意思。格陵兰最大的比目鱼,而比目鱼是双眼朝天的,似乎在暗示着“定睛于天国之事”(沃伊洛当时插话说:这鱼炖汤很好吃……哈哈);一张女歌手CD,歌名“无根无源”(歌名有不同翻译,有的译作:没有理由),似乎在暗示;不要问为什么上帝要存在于严寒之中,因为离开上帝你我都“无根无源”,而上帝的真理就是“冰冻之下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冰冻之下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因为这种美丽是驱逐了“利益交换”的美丽,不是说上帝赐好运给你,你才信,否则你就不信。真正的“信仰之美”是抛弃了一切条件的“信”,仅仅因为“上帝”是“上帝”,你就必须“信”。而这也就是斯宾诺莎的那个困惑——“他如此地爱着上帝,却不需要上帝的爱作为回报”的答案(这个道理牵扯的东西很多,也许在后面合适的地方再解释吧。)好,话题扯回“胡安娜的微笑”。关于胡安娜的演说的前半段“我们是生或死,厌倦或朝气……”这些最后都归结于“这都不重要”。为什么不重要?因为上帝不会倾听,不会交谈,不会安抚等等。这即是说,上帝不会与你们争论,甚至不安抚你们(这实质上就是黑夜布道时提到的“主不会重视我们”)。而上帝对人的这种态度,可能是因为《圣经》说:“耶和华啊,人算什么,你竟认识他?世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人好像一口气,他的年日如同影儿快快过去。”诗144:3-4;而罗马书3:3-4更是直接说“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断乎不能!不如说,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在圣经中“人”常被定义为“尘土”,不过是“一口气”,不过是一个“虚谎”的笑话。而“神”才是永恒存在的“真实”。而现代思潮却将这一点“颠倒”过来了,变成了好像是“神”需要我们(人),而不是我们(人)需要“神”。但正如罗马书所说“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断乎不能!”补充说明一点:圣经中对“人”的价值认定有两种:认为人只是“尘土”“一口气”这类的观点,往往都是圣经中的先知对于“人”的看法——就是说,是人对于自己的价值判定;而圣经中另有一类观点,是认为在神眼中“人”无比宝贵,所以才“神爱世人”的说法。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在说:人在永恒存在的神面前,本来是无比的低微且无价值的,但是,神却因为“爱”人,将毫无价值的人看为宝贵,甚至愿意为这无比低微的“人”,舍掉自己的独子耶稣基督,以便将人从“罪”中赎出。所以一切才以“这都不重要”为归结,因为上帝“微笑”。而上帝的“微笑”里面藏着基督为救赎世人而付出的血与泪。而你要想看见上帝的“微笑”,你必须得先在灵魂里有“微笑”。而“灵魂的微笑”怎么来?这又得联系到黑夜布道前的那封“圣灵来信”——“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莱尼对小孩的回答是“想想所有你喜欢的东西吧,那就是上帝所在”。这似乎又变成了“心灵鸡汤”。但要注意的是,那封信是一个小孩写给教宗的,意即这个“小孩”是真的想要“信奉上帝”,才会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小孩”的灵魂先已“看向上帝”了。并且因为上帝“不在乎”你(不会屈就你),所以这些“所有你喜欢的东西”不是指各种欲望,而是指当你身处于生命与命运的严寒和冰雪中时,心里仍然想着的那些让你灵魂微笑的“美好”。对于莱尼来说,“生命与命运的严寒”就是失去父母。而莱尼在这种寒冷中,仍然想着的是“伊甸园的和平”,所以神虽然要莱尼斩断过去,但同时也不认为(莱尼会为时常回想“伊甸幻象”)而后悔,当威尼斯演讲引爆“零点樱桃可乐”时,莱尼说“坚信会(在天国)拥抱你们每一个”,意即:带领每一个人重回“伊甸园的和平”——即与神“同在”。这时“伊甸园的和平”也就被扭转为纯粹信仰的“冰冻下的美丽”,不再对“神”有任何条件。因为,不是神需要你,而是你需要神。教宗情书(上帝之爱)--------------------------------------------------------------------------------------------------------------------------------------------------整封情书可能就这句比较费解吧:“哪一个更美为美好,我的爱人,失去爱还是寻回爱?”为什么会问“失去爱”与“寻到(found)爱”哪个更美好?显然是“寻到爱”更美好。但这个可能和保罗的“爱颂”有关“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这里关键的是“不求自己的益处”。而从下文可以知道,莱尼对于书信中的“失去爱”的定义是:“你可以摸我的腿,不过我没有那么做,那么我的爱人这就是失去爱”联系上面的圣经引文来看,书信中所谓的“失去爱”,是在说:因“不求自己的益处”(不作害羞的事),而导致的“失去爱”。而在前面的情节里,莱尼曾对古铁雷斯说过认识那个女友的经过,那是“在孤儿院快要结束,神学院即将开始的那段时间里,我有一个礼拜的假期……我去了加利福利亚在那儿我去了海滩”。这就是说,莱尼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那个女友的(孤儿院快要结束,神学院即将开始)。而莱尼“在最后一封信里,他声明自己永远都不会将这些信件,发给那个女人,因为他已经和上帝结了婚。”而“神就是爱”(约壹4:8)。就是说,这里有两种“爱”,一种是那个女友的“你可以摸我的腿”的世俗之爱(即:性)。一种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的神之爱(即在世俗眼中那是“失去爱”)。莱尼选择了“神之爱”(“不求自己的益处”),但为什么?按理说这是他的十字路口,出了孤儿院,还未进神学院,他完全可以选择“正常的人生”。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莱尼早就是被“神”选中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是“孤儿”,所以在这之前莱尼先提到了“一个孤儿缺少了他的第一份爱,对他父母的爱”;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因为“神之爱”才是真正的“爱”。(导演在这里还埋了一些东西,后面再解析。)就是说:所谓“爱”就应该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如果“求自己的益处”就是某种利益交换,就是梦中布道里面的“让自己快乐”。但“爱”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快乐”,那还是“爱”吗?按保罗的“爱颂”来看,爱是奉献。这不是说“世俗之爱”就没有奉献,而是说这种世俗之爱的前提是“我快乐”,而神之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耶稣基督——那是一种担当痛苦的爱(约3: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所以当女友说“你可以摸我的腿”时,莱尼没有那样做。在圣经中“大腿根部”一词一般就是认为是指“生殖器”。就是说,“爱”对于莱尼来说是“神圣”的,那意味着“责任”。所以他才拒绝女友的“性”邀请,并在信中说“(孤儿)会笨拙会天真”。另外,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经历也可以做参考,亚当第一次见到由肋骨所造的女人(夏娃)时,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里传统的解释就是说女人要服从于男人之类的,但其实,原文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这种意思,反而看起来像是人类的第一句情话“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其修辞手法类似于中文的“心尖肉”之类的。而但上帝因人偷吃“禁果”问责的时候,亚当则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这个则看起来更像是在推卸责任,其逻辑是:女人是“你所赐给我”的,是“她”给我果子,我吃了——说得好像“我”亚当是被动接受的。这时亚当似乎完全忘了,之前他说女人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另外女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女人犯罪不就等于其来源亚当犯罪吗。而这个意思在剧中似乎也有所体现,比如莱尼跟斯宾塞讨论堕胎问题时曾说“如果在和生命挂钩的这些事上,只有女人是无罪的呢?”,并说过“妇女是被赐福的”。当然这个女人的“罪”这个问题如果要扯开来谈的话,又会是长篇,且容易产生教义争议,所以就不细说了。但简单来说,个人认为关于“女人与禁果”的传统解释有点过于简单化,其实如果细看圣经原文的话(不是指希伯来文,是相对于一般的“圣经故事”而言),里面很可能还埋着一些别的意思。(另外,插入一点,莱尼父母到底谁离神更远,谁的“罪”更重?这个问题,是有一些翻转迹象的。以目前第一季的情况来看,似乎,母亲离上帝更远——这个以后会分析——但如果仔细看的话,母亲胸前有疑似“光明”的绣像[光明之子?],而父亲头上的头布的花纹则类似“蛇纹”[撒旦?]。所以后面关于莱尼父母问题的分析,也是有可能被以后的新情节翻转的。)好了,话题扯回情书里的“失去爱与寻到爱”,简单来说“失去爱”就是之神之爱(不求自己益处之爱),“寻到爱”就是世俗之爱(求自己益处的爱),所以莱尼才会问这两种“爱”,哪种更美?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层含义。实际上,情书中的“爱”可以在世俗含义与神圣含义之间,因视点不同而相互转换。就是说从“神性”角度来说:“失去爱”才是爱,“寻到爱”则是欲望(求自己的益处);从“人性”角度,特别是“现代”的人性角度来说:“失去爱”就是笨拙、天真、懦夫,“寻到爱”就是“我荒废青春里的闪烁微光”。而莱尼在这两者中选择了不求自己益处的“神性之爱”,和上帝结了婚(所以我不认为剧集里的莱尼是一般意义的“信仰危机”,他早就“信”了,他只是还信得不完全——全然的信。导演也多次利用了“不信”一词制造歧义。)。但同时,莱尼又惆怅与好奇于,那些“我荒废青春里的闪烁微光,你是失去了,还是寻得了?”就是说,那些美丽的世俗之爱的闪烁微光,最后你们是失去了自己和曾经闪光的爱,还是为爱“奉献”了自己(寻得了爱)。所以,最后莱尼说“在最后,我的爱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就是说,不论你是失去了爱,还是放弃了寻找,最终,我们必须去寻找。这里牵涉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的新的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而耶稣基督的爱就是不求自己益处的舍己之爱。又因为基督与上帝和圣灵三位一体,所以这也是上帝给人的“新命令”。所以才说“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而如果我们联系上面提到的亚当对女人的前后态度来看,整个伊甸园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人在伊甸园中还不知道什么是“爱”(一出事,就推诿己过)。而上帝将人逐出伊甸园即是“惩罚”,同时也是让人在世界的苦难中去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怎样去爱”(将“惩罚”变为“祝福”,这又与上帝“创造意义”的神性联系起来了)。前面提到,莱尼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神之爱”,但导演却还埋了一些东西。而导演埋下的是人性的挣扎,那次莱尼跟古铁雷斯提到为何错过第一次恋爱时,曾说“我别无选择”(为什么会说自己“别无选择”?),而当埃丝特解衣引诱时说:“因为我不想遭受痛苦,我没有能力,去承受爱的痛心之感……我是个懦夫”就是说,莱尼尽管选择了“神之爱”,但内心仍然清楚的体会到自己的懦弱。而“懦夫”这段话之前莱尼还有一段话“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我爱主,无论他对我不离不弃亦亦或弃我不顾。主和主的缺席,总能使我安心而坚定。”综合起来就是在说:离开主,人是没有“爱”的能力的。所以“爱凡人是如此痛苦”,因为“尘世的爱”是不完全的爱,总会引向“痛苦”——因为人不是上帝(无限者),人是卑微的有限者,所以不能为爱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爱”(其实人的“有限性”就是一种“存在性的原罪”,据说尼采就将“原罪”理解为人的存在性“欠然”)。这不是说“爱情”退烧了,而是人的“存在规定”就是没有能力永远“相爱”的,就像鱼可以短暂地跃出水面,但鱼却没有能力永远停留在空气里。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没有能力永远‘相爱’”,是指没有能力永远每分每秒地像最初那样“相爱”——人总有忽视对方的时候。但有趣的是,人类似乎就这一“尴尬”达成了某种“默契”,统一调低了“爱”的标准——只要没有彻底离婚,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就视作是“永远相爱”了。但莱尼是不认同这种“默契”的,他追求的是“真东西”,拒绝“替代品”。而这种“真爱”是无限者(上帝)才具有的能力。所以莱尼会对埃丝特说:“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就是说:我只有在主(上帝)里面,才能给所爱的人以“真正”爱。当然,莱尼的这种“真爱”在无神论的语境下很难理解,就不展开了。只是提醒一下:这种“真爱”是以“上帝真实存在”“圣经真实无误”为前提的。另外,说点与情书有关的小细节,情书事件是因为性虐主教科特威尔而被捅出来的,当时科特威尔是从一个藏在耶稣画像的保险箱中取出文件夹的,而那副耶稣画像是头戴“荆棘冠冕”的耶稣像,一般来说这也有“苦难之爱”的意思;而“荆棘冠冕”是罗马士兵在耶稣受难前,为了嘲笑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王”而给耶稣带上的。这就又跟上帝“创造意义”的神性有关联——将嘲讽与羞辱转变为荣耀。而性虐主教科特威尔捅出的情书事件也正是将威胁与丑闻转变为荣耀。而“藏”起来的文件,又与主帖曾提到的“藏”文件的政客相对应,从而间接勾连到“心中的裂缝”和“上帝的微笑”,就是说科特威尔在“心中的裂缝”中藏了“丑闻”,而上帝回之以“嘲笑”。不过,如果注意看的话,会看到科特威尔的保险柜里有两个文件夹,而科特威尔只取出了一个,但剩下的那个文件夹上仍然写着“莱尼”的名字。所以这里很可能还为后面埋着伏笔。不过也很怪,按理说,后来科特威尔在预计到情书基本无效的情况下,仍然公布了情书,这基本上已经是孤注一掷了。那剩下的那个文件夹里到底是什么内容?以至于科特威尔居然忍住不拿出来?开始脑洞:猜测,很可能是莱尼在父母这个问题上,还给上帝写过很多“诅咒上帝”的信,如果公布出来,性质太严重(可能会导致教廷崩盘),出于对教会的保护,所以科特威尔在最崩溃的时候也没有拿出来。而导演既然给了这个一个镜头,想必这个文件以后会成为莱尼的一次严重的危机。另外,教宗的情书那一节似乎也是内容和镜头对应的,比如:“哪一个更美为美好,我的爱人,失去爱还是寻回爱?别嘲笑我,我的爱人。”镜头对应的是埃丝特和小庇护在海滩,这个又可以和主帖里关于小庇护的使命的猜测相联系,而“别嘲笑我,我的爱人”,似乎是在暗示埃丝特不要以逃避神命的方式,对上帝露出“嘲笑”,因为上帝给你的“苦难”是真正的“爱”。而第九集最后一幕是,莱尼的第一个女友在看完情书后走出房间,给自己的小孩表演扔桔子,而这也正是莱尼当初赢得女友芳心的方法,甚至可能勾连到胡安娜,在第10集,有个主教对莱尼说:胡安娜去医院时,总带着橘子,并且让小孩拨开桔子挤果汁和果香撒给彼此。并说,我将离你们远去,你们也将与我渐行渐远,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留给世界的只有善意的香气。这里“我将离你们远去”以及“这都不重要”又与威尼斯演讲相勾连,并且猜测“留给世界的只有善意的香气”这个象征很可能会用到本剧的大结局,而大结局则很可能是以莱尼的死作结(我将离你们远去)。而莱尼曾与古铁雷斯共饮桔子汁,似乎暗示着两人的使命相连。共饮的使命从天空来的--------------------------------------------------------------------------------------------------------------------------------------------------全季从天空来到梵蒂冈的有三种东西:1玛丽嬷嬷(也是从空中走的);2棺材;3三重冕。这三样基本都可以视为“神赐”。这里主要说一下“棺材”,那个棺材里装得应该就是黑人眼镜修女苏里的妹妹,而莱尼一边说“别赶着去见死人了苏里”,同时又很贴心地把苏里妹妹的遗体运来,让苏里和妹妹告别,但后来又说过“信徒从不哭泣……苏里你没有信仰”莱尼这种态度,可能源自于新约“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这个一般被解释为跟从耶稣的决心。并且前面的分析也提到过圣经中对于人的定位只不过是“一口气”,所以埋葬死人无法与信仰相比。但这里面很有趣的是,这句话可以与创世纪中的另一句话联系起来——神对亚当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后来我们看到亚当吃了“禁果”但并没有当天就死,只是被赶出了“伊甸园”。所以在圣经中实际上有两种“死亡”,一种是常规意义的死亡;而另一种是指“不与神同在”(被赶出伊甸园)。因为圣经中的上帝被定义为“生命的主”,所以“不与神同在”即是失去“生命”。所以“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因为在神眼里看来,这些埋葬死人的“活人”,其实也灵魂“死掉”的人。所以莱尼会说“信徒从不哭泣……苏里你没有信仰”,因为作为信徒,只有失去“神”才是“真死了”,才值得哭泣。斯宾塞的教皇布道与窄门--------------------------------------------------------------------------------------------------------------------------------------------------斯宾塞虽然是莱尼的“精神之父”,但其表现很奇怪,几乎时时都处于落选的怨恨中,哪有一点“精神之父”的样子?而如果仔细看的话,斯宾塞在与人串谋让莱尼辞职时,曾有过一次对镜假想的“教皇布道”:“你好罗马——诚挚的问候——万分感谢你”这和莱尼的梦中布道的开头几乎一模一样。就是说斯宾塞自己作为“精神之父”并象征着“智慧”,之前还对莱尼的黑夜布道有所非难,而他自己假想的教皇布道却是赤裸裸的“媚众”,居然说出“万分感谢你(世界)”这种话,哪里有半点“智慧”可言。而斯宾塞闭眼想象了一个人们为他的布道欢呼的画面,但却是“雨中”的广场欢呼,“雨”在剧中代表着上的不满,就是说上帝甚至对斯宾塞的假想都表达了“不满”。所以斯宾塞前期关于莱尼的所有话语,实际上都不大可靠(或者不能按表面意思理解),特别是斯宾塞手中拿着酒时的话语。比如:斯宾塞针对“黑夜布道”内容表现出不屑(这几乎是唯一一次针对“黑夜布道”内容的批评),并对莱尼进行精神分析时,斯宾塞手里就拿着酒。所以可以看作是斯宾塞的“智慧在说醉语”(导演经常借助一些小道具,来扭转含义),而莱尼在听完斯宾塞的教训后,更是直接点明——“你醉了”。而当斯宾塞与人串谋逼莱尼退位时,斯宾塞忽然得了重病——“上帝”出手了。莱尼去探问病中的斯宾塞时曾说:“也许是上帝附体了”;斯宾塞回答:“更有可能是撒旦”,但斯宾塞又接着问了一句:“(莱尼)你准备辞职吗?”就是说:斯宾塞此时对于教宗之位还存有最后一丝觊觎,这就等于是确认了,斯宾塞的病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而斯宾塞对于教宗之位的觊觎则是出于“撒旦”的阴谋。而莱尼的回答“我才是教宗,到死都是”,则彻底断绝了斯宾塞的觊觎。从此以后斯宾塞的话才开始变成真心话,之前他都是在为落选和重新谋夺教宗之位而非难莱尼。而斯宾塞得病后的话里有一些很有意思,比如他临终前说莱尼“你以为你是铰链(hinge),但是你是那扇门”这里“hinge”似乎翻译成“转折点”更合适,但重要的那个“门”。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就是说,斯宾塞(智慧)到临终时才认出:莱尼不是什么教会改革的“转折点”,而就是那道引向永生的“窄门”。所以斯宾塞最后问莱尼“让我死之前知道,我不是在徒劳地信仰上帝。”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的话“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就是说,斯宾塞在临死前开始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基督是否真的复活,自己所信的是否只是“徒劳”。一个“智慧”的红衣主教在面对死亡时,问出这样的问题,这其实很动人。而莱尼用小时候的“神迹”为他见证了上帝并解除了疑惑后,斯宾塞告诉莱尼“你会找到父母”,然后安心而去,他已经通过了莱尼这道“生命的窄门”。而那句“你会找到父母”则犹如“神谕”。而斯宾塞临终的那一幕还牵涉到一件事,就是莱尼幼年时所行的“神迹”。在莱尼在与杜索里埃外出买烟时,杜索里埃曾对莱尼提起那次“神迹”,但莱尼对此的回答是“我并不想谈论这事……我只想说那些我能够理解的事情”。而那次的“神迹”有什么地方是莱尼觉得“不可理解”的呢?因为莱尼那次的神迹治愈了比利的母亲,这等于是将比利的母亲从死亡边缘救出——还给了比利。莱尼不理解的是为什上帝这么“残酷”,一边让他失去亲人,一边又给他“能力”去拯救别人的母亲?所以那次神迹前的一幕,是他说对玛丽姐妹说“我害怕”,即是说他已经预感到一进这屋子将发生某种重大的事情。所以行完神迹后,莱尼丢下众人冲出了屋子,因为他发现了上帝“不可理解的残酷”。而当莱尼在斯宾塞临终时,为自己的精神之父作出上帝存在的“见证”后,上帝的“不可理解”才变成“可以理解”——原来那一次“幼年神迹”是上帝预先为莱尼的“精神之父”准备的。莱尼在比利家中那一刻所感受的上帝的“不可理解的残酷”,在斯宾塞临终时都变成“温暖”。而斯宾塞临终的预言“你会找到父母”,在莱尼听来这无疑是在说:上帝终会将你的父母交给你,而你之前为神命所担负的所有苦楚都将是值得的。所以莱尼哭的像个孩子一样。另外,从斯宾塞我们可以看出,“精神之母”与“精神之父”对于莱尼固然重要,但其重要程度也并不是那么重。“精神之母与父”的引导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莱尼作为“神使”是由“圣灵”亲自引路的。而耶稣说过“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所以斯宾塞重归天国,玛丽嬷嬷剧末远走。迟到的祝福与推动剧情的上帝--------------------------------------------------------------------------------------------------------------------------------------------------黑夜布道前,莱尼练习沃伊洛撰写的布道词“我虔诚的信徒们啊,我为我的迟来而道歉”,这时画面对应的是埃丝特对镜穿衣。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对埃丝特说的,所以后来莱尼与埃丝特相遇了。而随后的沃伊洛版布道词则分别对应着玛丽姐妹(看着我,但不要只看我……),和莱尼自己(“现在请看向你身边之人”莱尼看向袋鼠“满怀喜悦地看着他并铭记圣奥古斯丁的话,你若寻求他就必寻见……”)。可以看出,沃伊洛撰写的布道词,其实也是为上帝所用的。后来莱尼的非洲和平演讲里的“圣奥古斯丁所说的:你若寻求他他必使你寻见。主就是爱”,也是出自沃伊洛撰写的布道词。不过“寻找便寻见”与“主就是爱”这个都是圣经原文,前面加上“圣奥古斯丁所说”这个前缀纯属炫耀——就像莱尼对意大利总理说的“随后是一场伟大的演说充满了各种拉丁语的引用……”但上帝其实并不介意这些小“瑕疵”,就像上帝甚至不介意莱尼的“不信”,因为上帝有不露声色扭转乾坤的伟力。剧中多次出现“负面”事件推动神意进程的例子:比如斯宾塞拒绝帮助莱尼,导致莱尼在无人征询意见的情况下作出了黑夜布道;科特威尔公开情书,却感动了公众;奥佐林斯被发配阿拉斯加,却因此更接近基督等。上帝隐于何处(显影星辰/市郊补胎店/威尼斯)--------------------------------------------------------------------------------------------------------------------------------------------------全季莱尼对忏悔神父唐·托马索说出了上帝的3处所在:1北斗七星;2市郊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3威尼斯1北斗七星:这段对话出现第1集末尾。莱尼将北斗七星指给忏悔神父看,并说“上帝的房子就在那儿……半套复式楼,带私人游泳池”。随后的对话中莱尼还对忏悔神父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从小就善于扰乱别人的想法,让它接近我的想法(这句看了几种翻译,都觉得挺费解,现在这个是我自己硬译的)。……我不但聪慧,我还从不妥协,性情急躁,报复心强,并且记忆力惊人”。说完这几句之后莱尼马上就说:“现在我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忏悔”,随后就出现了“良知不谴责我……我不相信你能从我自己手中拯救我”的忏悔。这里推测:莱尼说上帝住在北斗七星(bigdipper),但其实“北斗七星”可直译为“大号显影容器(bigdipper)”,那么“显影”出什么?我们知道北斗七星同时也是“大熊星座”的尾巴部分,而顺着北斗七星这个“尾巴”,将其它几个星连接起来将“显现”出——一只大熊。这似乎是在影射上帝像一只暴躁力巨的“大熊”,因为莱尼总觉得上帝在“强迫”他接受神命。而莱尼说上帝的房子是“半套复式楼,带私人游泳池”,这种房产配置更像是美国中产阶级的配置。就是说莱尼在“指责”上帝对他的强迫,就像中产阶级一样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其潜台词是“要不,你下来试试”)。所以莱尼后面说的“我从小就善于扰乱别人的想法,让它接近我的想法”,这更像是在说上帝善于改变人的想法;而“我不但聪慧,我还从不妥协,性情急躁,报复心强,并且记忆力惊人”,这也很像是在描述一个旧约中的“上帝”。就是说,整个关于“大熊星座(的尾巴)”“改变人心”“不妥协急躁记仇”等都是在描述莱尼对于“上帝”的感受。所以,说完这些之后莱尼会立刻说“我要忏悔”。因为他意识到了,他所说的自己如何如何,其实是在说上帝如何如何。而他的忏悔几乎就是对他所感受到的那个上帝的挑战——“我不相信你能救我脱离我自己的手。”而“大熊星座”在天上,即是说上帝从天上,以完全”神性“的角度俯瞰世界时,像一只“大熊”一样急躁记仇。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上帝(这个话题很大,就不展开了),对人间的种种罪恶心急如焚。2市郊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这段对话出现在第5集开头。而之前出现了一个“神性幻象”:莱尼看着自己的父母乘船离开威尼斯,并且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父母乘船离去的“倒置画面”(这个“倒置画面”的含义曾经让我很困惑,直到发现可以与后面的“上帝降临在市郊”联系起来解读);而在这一“倒置”画面出现之前,再次出现了莱尼起床并与床头基督像错位的画面,并随后躺下,此时床头基督像正对莱尼的腹部。阻挡基督与“倒置”拒绝就是说,莱尼打定主意要在父母这件事上“悖逆”上帝的旨意,而父母乘船离开的“倒置”,意即莱尼在“否认”上帝让父母离开的这道旨意;基督像正对莱尼的腹部,则暗示着以属“血气”的肉身,抵挡基督降临——意即拒绝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而随后莱尼与忏悔神父的对话的关键词是:“他(上帝)在发火……这与我无关……他的怒气使他看待事物时不再客观。”就是说,莱尼甚至觉得上帝为他的“悖逆”而发火,是因为上帝看待事物“不再客观”——没有体谅莱尼的苦衷。而之所以莱尼说“这与我无关”,这就又回应了上次忏悔的“良心不谴责我”,即是说:连“圣灵”都不因此谴责我,你(上帝)发火纯属是自己“乱发脾气”。而“因此,他(上帝)前往别处,以示抗议。他降临在了城郊的一家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为什么上帝降临的是“补胎店”楼上?联系莱尼“施洗约翰”为基督铺平道路的使命,就是说,因为莱尼的抗命,导致基督的道路无法铺平,所以上帝只有降临“补胎店”,去修补被道路上的瓦砾扎破的“基督使命的轮胎”。这里其实是导演的一点小幽默,但却细思极恐:因为这时莱尼的神命象征胡安娜等意象还没有出现,甚至小庇护都还没有怀上,就是说:莱尼这时还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所以这不是莱尼在主观地调侃上帝。而是莱尼真的“感受”到上帝降临在市郊一家“补胎店”楼上了,只是他不知道上帝在“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里做什么。他以为上帝只是在闹小孩脾气,在对他的违命“表示抗议”。莱尼甚至感受到“夜里,上帝热得难以忍受,他无法入睡。因为他意识到了,对于人类他已无能为力,他认定了自己已失去信徒(Hex27;sdecidedthatHex27;slosttheu)”。这里莱尼用“u”表示“你们”,而坐在莱尼身旁以为教宗在胡扯的忏悔神父唐·托马索,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这一刻经历了多大的凶险——上帝差点决定放弃人类了。而莱尼的下一句是“现在该你说了”,随后忏悔神父提到了关于“埃丝特”的事。似乎是在暗示:后来上帝并没有放弃计划,很可能是因为看在准备投胎于埃丝特的基督的面子上(现在基督还没有投胎,所以应该就在上帝身旁),才平息了怒火——因为耶稣基督是为人类做“挽回祭”的(“……他(基督)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 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7-18)。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集(剧首)的与忏悔神父的对话中,莱尼曾调侃上帝“中产阶级”作风,暗示上帝高高居于天上,不体谅作为人的“苦衷”。而这一次(正好是第5集剧中),上帝从天上降临到了人世。平息上帝怒火的是(当然,这是“脑洞”出来的),由埃丝特引出的“基督”。而基督正是上帝亲临人世成为“人”——以体会作为人的“苦衷”(关于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就不展开了,容易引起争端)。就是说上帝不但亲自下来了,并且早就体会过作为人的“苦衷”——这就等于是回应了莱尼在第一集对上帝的调侃。(哎~~~脑洞出这么一大段来,这一段猜测,导演即使真是这样想的,估计也永远都不会明确的表达出来。)3威尼斯:这段对话出现在第10集威尼斯之行前,当变成了红衣主教的唐·托马索问莱尼:“您小时候想做什么?”莱尼回答:“我只想当个孩子”,而唐·托马索又问:“那现在上帝在哪儿?”莱尼答:“在威尼斯”……对话结束后莱尼立刻动身去了威尼斯,并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露台上做了本季最后的布道。而联系全季开篇“神性之梦”里的圣马可广场,则可以确定上帝的真正“所在”是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而在开篇“神性之梦”里出现的小孩金字塔的位置,正是在圣马可大教堂的门前。在莱尼与玛丽嬷嬷话别时曾说过“最终我们都要回到开始的地方”,而圣马可大教堂前的小孩金字塔正是莱尼在剧首“开始的地方”,全季可以说是始于圣马可大教堂,也终于圣马可大教堂。起点与终点那么,圣马可大教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以至于被设定为上帝的所在?按理说,上帝更合理的所在,难道不应该是梵蒂冈吗?。这可能是因为,《马可福音》在三部对观福音书中被认为是写作年代最早的一个,在早期教会中,马可被称为使徒彼得的传译员,而《马可福音》也被认为使徒彼得对耶稣的回忆,经由马可记录下来。但既然是彼得的回忆,那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不是更合适吗?推测:可能导演看重的是圣马可的“书写者”这个身份,传统上认为:圣经个各篇章在历史上虽然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但都是由于“圣灵”感动而书写下的。就是说,其背后真正的“书写者”其实是上帝本人。而在剧集中,莱尼的命运的“书写者”无疑就是一直“自隐”的上帝。所以导演在片中,将上帝这个个人与世界命运的“书写者”设置在圣马可大教堂。并且,圣彼得固然是教会的基石和开端,但因为福音记载的是耶稣的言行,所以作为成书最早的《马可福音》所讲述的耶稣基督,则是圣彼得和整个教会的根源。而从玛丽嬷嬷与莱尼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当初莱尼父母将莱尼送入孤儿院后的行程,即是前往威尼斯(“他们把你留在了孤儿院,说他们无法再抚养你了,因为他们两个要去威尼斯”)。这也就是为什么莱尼曾一度将父母与上帝“混为一体”——在于玛丽嬷嬷话别时,莱尼曾说过“我不再寻找我的父母了,也不再寻找上帝了”。因为在莱尼看来,父母去了威尼斯即是去寻找上帝,而莱尼父母的身份“嬉皮士”,似乎导演在暗示:当年的“嬉皮士”(或者整个现代思潮)想要改变世界,寻找上帝的“爱与和平”。可惜的是,他们“寻找上帝”的行动失败了,他们只找到“自由与放纵”。因为上帝不在基督之外,基督之外别无救赎,而基督的救赎是“奉献与受难”是“顺服于真理之下”,而非“人的解放”。“人性”与“神性”的交汇点(出走与回转)--------------------------------------------------------------------------------------------------------------------------------------------------在剧中莱尼的“神性”与“人性”曾有过交汇,有些交汇不太明显,比如:对埃丝特。莱尼无疑是“爱”埃丝特的,莱尼曾对埃丝特说“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朋友”,而埃丝特在第二次引诱莱尼后,曾想要向莱尼忏悔,但莱尼让埃丝特向上帝忏悔,并说:“我只能能为你做一件事,原谅你——永远原谅你”。就是说,莱尼对埃丝特的“爱”是无限之爱(即:神之爱),人性和神性在这里得到了某种统一(但其中仍有某种“冲突”)。而有趣的是,在莱尼幼年那次出走有那次,“人性之爱”却成就了“神之爱”。莱尼幼时那次出走,先是和杜索里埃一起隔窗探望了看了朋友比利和比利重病的母亲。随后莱尼与杜索里埃决定出走,途中杜索里埃折返,莱尼说“我想要找到我的父母”,并继续前行。而后来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小莱尼又自动回去了。但如果留意看得话,在小莱尼自动回去前有这么一幕:成年莱尼与杜索里埃在酒店遇到一个自称“能证明上帝存在”的女人,这个女人拍下了莱尼的照片,并说“你的眼睛……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据”;随后导演再次接小比利照顾重病母亲的画面,镜头中:小比利偷偷擦干为母亲哭泣的眼泪后,能做的只是为重病的母亲擦擦额头;而比利的母亲能做的也只是强撑着,爱怜的轻抚小比利的脸;随后导演接入了成年莱尼与杜索里埃谈话,而这段谈话是以莱尼母亲的眼睛结束的,杜索里埃说自己还记得莱尼母亲的眼睛“很明亮,但毫无表情,这让我觉得她很难过”;随后导演接入了小莱尼自动回到孤儿院的画面。整个这一段似乎是在暗示:小莱尼之所以回去,是因为想到了比利对母亲的“爱”——只能偷偷为母亲哭泣后(藏起悲伤),为母亲擦擦额头,而比利的母亲同样是藏起自己的悲伤,强撑着轻抚比利。而这种藏起自己的悲伤的爱,一无索取,只有给予。且给予的不是物质,而是自己的心。在那个酒店美女说“你的眼睛……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据”时,响起了一段哀伤的音乐,这段音乐一直延续到小比利擦干眼泪回到母亲病床前才结束。就是说上帝的证据就是克己奉献的“悲伤之爱”,这也就是同集中,莱尼对埃丝特所说的“我爱主,因为爱凡人太痛苦”的深层含义——爱凡人的确会太痛苦,但并不能阻止上帝去爱,所以主耶稣给予凡人的是奉献生命的“悲伤之爱”。就是说神的“无限之爱”因为只给予,所以必然是“悲伤之爱”——而这也是人性与神性的交汇点。就是说,年幼的莱尼在出走之后,是因为想起了比利与母亲之间的爱,所以回到了孤儿院,因为他的兄弟——年幼的杜索里埃正在为他的出走而悲伤。所以后来莱尼对杜索里埃说:“我没有去寻找我的父母,相反,我回到了孤儿院,为了和我的朋友安德鲁·杜索里埃在一起,他是那时的我所拥有的一切。从那时起,你欠我作为一个承认我权威的朋友和神父”,因为从那时起莱尼第一次学习了“悲伤之爱”,将自己的悲伤藏起来,把爱给予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而这次则是人性之爱促使莱尼回转,去学习并完成神性之爱。而成年杜索里埃关于莱尼母亲眼睛的话“很明亮,又无表情,这让我觉得她很难过”,直接导致两人返回教廷。这可能是因为杜索里埃那句“这让我觉得她很难过”,让莱尼认为母亲和自己一样在领受“神命”,因为“悲伤之爱”是上帝存在的证据。就是说莱尼觉得母亲眼睛里的难过,一定和自己一样,是因为顺从神的旨意。而在这集的开头莱尼则是抗拒神意——父母离开画面的“倒置”。所以当莱尼从杜索里埃那里得到“母亲可能是因为顺应‘神意’才没有找他”这一信息后,他决定也返回教廷去顺应“神意”。但莱尼忽略了杜索里埃所说的“眼睛很明亮,但无表情”,联系威尼斯时的父母面无表情的画面,其实“无表情”才是真相。而这出走与回转的一幕,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道具——“烟”烟与烟斗--------------------------------------------------------------------------------------------------------------------------------------------------烟与烟斗这两个道具,似乎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明确地显露其含义。所以对这两个道具的含义,只能是猜测(猜错或有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在幼年莱尼出走的那一幕,烟第一次出现在莱尼的生命里,并且是半只烟。所以猜测,这似乎是象征着莱尼的生命,联系到莱尼的“施洗约翰”的使命会使他早亡,那么烟是象征着莱尼的“生命”?但大致跳看了全季中所有与烟有关的情节后,似乎烟的含义又因情节变化而在随时变幻(当然,烟这个道具太细微了,很难保证不漏看)。这要么是因为本剧还未完结,信息不全导致无法完整解读;要么是因为烟本身不是一个单一象征,而是一个象征“系统”。目前个人倾向于烟是一个象征系统:烟与烟斗与火机共同形成了一个象征或寓意系统。由于烟在个场景中的寓意有点乱,所以得先找到一两个比较确定的“寓意固定点”,来固定寓意。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点就是“威尼斯”打火机——莱尼是在信徒礼物里,得到了写着“威尼斯”的打火机。而之前分析过“威尼斯”即上帝的所在,所以烟所暗示的神性一下就变强了——上帝给你点火啊。而且当时与“威尼斯—上帝火机”一起登场的还有那封小孩的“圣灵来信”。威尼斯—上帝火机这似乎是在暗示着烟即是“圣灵”的象征,而吸烟则是吸入某种“气息”,之前说过“圣灵”与“上帝的气息”以及“生命之气”等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推测:很可能在剧中,莱尼吸烟的“基本寓意”是点亮的“圣灵”,而根据吸烟时所面对的人或事的不同,再产生出具体的含义。就是说,莱尼一旦开始在你面前抽烟,那么就意味着此时“圣灵”经由“威尼斯—上帝火机”点亮了,象征着“圣灵”或上帝对你的态度。而这个圣灵或上帝的态度是会因不同的事,而产生变化的,所以烟的寓意用单一象征去解释,总会发现有例外的情况出现。但这只是一个“寓意固定点”,我们起码还需要有另一个“固定点”,才能确认猜测的方向大致正确。另一个“寓意固定点”则是——点不着烟。莱尼点不着烟的情节在全季似乎只有两次,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点不着烟,那是出现在非洲之行:当安东尼嬷嬷被子民环围亲吻时,莱尼走到了前面开始点烟,几次点不着后,直接放弃了抽烟。而这时安东尼嬷嬷的台词是不停重复地说:“够了Enough”。这个在影片中表现的很明显,当莱尼点不着火而放弃抽烟时,台词明显的对应了一声“够了Enough”。这似乎是暗示着:上帝受够了。所以莱尼抽烟这个举动,所代表的“圣灵的态度”似乎又有一个基本面即“上帝的忍耐”。而莱尼往往是在感到焦虑或处理教务时抽烟,就是说上帝一直在忍耐着各色人等对于莱尼所代表的神命的质疑。而一旦“威尼斯—上帝火机”点不着烟,就是上帝不愿再“忍耐”你了。后果很严重——安东尼嬷嬷最后被“神罚”干掉了。够了但问题是,莱尼第二次点不着烟又有点费解。第二次点不着烟是发生在第十集,当莱尼对最年老的那个哮喘主教说:“你知道吗,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而哮喘主教补充说:“在那时,他就有话想说了”,并不停的重复“你会说出来的……”。这时莱尼再次点不着火,并放弃了抽烟。但奇怪的是,后来哮喘主教屁事都没有(当然,那时已经快全季终了,也许下季这个主教会出问题)。所以起码目前看来,这次点不着火,似乎是针对哮喘主教的“误解”,而不是针对哮喘主教这个人。就是说,全季里无论是斯宾塞,还是玛丽嬷嬷,还是杜索里埃等,都对莱尼存有很大误解。他们都一定程度上把对莱尼言行的不理解,归结为莱尼是孤儿,还没有长大。其总象征就是哮喘主教所说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而从以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小孩”一词在本剧中是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的——即神的孩子(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世界的孩子”,这里就不展开了)。所以莱尼所说的“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这是指神命的成长。就是说这种成长不是说更老练了,而是更坚定、更纯洁了。所以在这之前的一幕是莱尼与嬷嬷话别,就是说莱尼所说的“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是指他不再需要玛丽嬷嬷的安慰与对神命的提醒了。而不是哮喘主教所认为的“孤儿”打开了心结。但此时哮喘主教误解了莱尼的话,并得意地一再重复“你会说出来……”时,这次上帝觉得不能“忍受”的是——你们一再的把老练与世故当成“成长”,一再的用那套廉价的心理分析来理解“神的孩子”的成长。当然,也可能这次上帝的无法忍受,就是针对那个哮喘主教的,只不过本季来不及说。因为有一些细微的迹象显示,这哮喘主教可能有藏得很深的问题。这个以后再分析。好了,下面在按莱尼吸烟时面对的不同的人,梳理一下。莱尼的抽烟有两种基本寓意:1莱尼自己的生命(半支烟),莱尼抽烟就是说愿意与之分享自己的生命,比如杜索里埃。2圣灵(以及圣灵所代表的上帝的态度),这个态度多数时候是“上帝忍耐”,有时也表示某种“上帝为你忧心”或别的情绪。而当莱尼很友善的对着你抽烟时,则第2意与第1意合一,表示与你“分享神命”。剧中莱尼第一次抽烟,是在第一集招揽忏悔神父唐·托马索这个“小密探”时。这时玛丽嬷嬷都还没有到教廷,莱尼也没有得到“威尼斯—上帝火机”,所以这时的抽烟可能是暗示“分享生命”,所以后面我们看到唐·托马索给莱尼提供情报,而莱尼则向唐·托马索讲述上帝在哪,以及自己对上帝的感受(当然,这把唐·托马索折磨得不轻)。而奇怪的是莱尼得到“威尼斯—上帝火机”后,似乎再也没有出现他在忏悔神父面前抽烟的场景了。而全季中似乎还有一个人——古铁雷斯——莱尼是不在他面前抽烟的。但古铁雷斯和唐·托马索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为莱尼服务。就是说,似乎这两个人是上帝分派给莱尼的手下,他们是为莱尼服务的,而不是莱尼要为他们操心,所以不存在“上帝要忍耐”他们的情况,因为当这两人出现问题时,上帝会直接出手干预。所以当古铁雷斯在纽约因调查僵局而潦倒时,唐·托马索因莱尼没当上红衣主教而拒绝再向莱尼提供情报时,上帝都悄悄的制造出解决的契机,不动声色的把两人引回了原路。当然,本季中还有些人,莱尼是没有在他们面前抽烟的:比如冰岛女首相、苏里修女、莱尼最喜欢的那个作家等,但这些人戏份都不大重要,基本可以归入背景群像中。并且这里有个细微的差别:莱尼如果不在你面前抽烟,那可能不代表有问题,只是说你这个角色目前还不重要;而莱尼要在你面前抽烟,但又没有抽成烟,那可能你会有大麻烦。比如:杜索里埃。我们知道莱尼以前是和杜索里埃分享一支烟的,但当莱尼去找杜索里埃抽烟时,杜索里埃发现没有烟了,于是两人出去买烟,结果兜了一大圈,也没有买到烟。这就是说,莱尼想为杜索里埃点亮圣灵所代表的“上帝的忍耐”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莱尼自己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来杜索里埃死掉了。而剧中还有一次引人注目的抽烟是:莱尼夜晚在花园看见袋鼠,于是停下来点烟,这时画面专门给了一个“威尼斯—上帝火机”的特写。但当莱尼点完烟,再抬头时,发现袋鼠早就不见了。而下次莱尼在夜里再次遇到袋鼠时,则没有吸烟,但命令袋鼠“跳”时袋鼠也不理他。以前分析过,袋鼠象征着莱尼自己以及莱尼自订的个人心愿。所以一点烟,袋鼠就走掉,像是暗示着上帝不愿为莱尼的个人心愿,浪费“忍耐”,就是说上帝一直是把莱尼攥在手里的,莱尼的个人心愿在上帝眼中不是“忍耐不忍耐”的问题,而是上帝会把他的个人心愿另作用途,所以后面我们看见袋鼠的尸体上伤在心脏部位,这直接就关联到最后的威尼斯演讲地的位置也是在袋鼠“心脏”部位,以及莱尼最后的心痛。就是说上帝可以忍耐你的个人心愿(所以烟点着了);但是上帝会将你的个人心愿用做作他途(所以袋鼠走开了);在上帝眼里莱尼的个人心愿就是莱尼自己,而上帝认为这个“个人心愿”还不够大,所以袋鼠死于胸部受伤,而莱尼在威尼斯布道最后,在心碎中扩展了自己的使命(在天国拥抱你们每一个人)。而剧中另一次引人注目的抽烟,发生在三重冠冕抵达教廷后,莱尼的枢机主教演讲前,有一个莱尼身着全套华服头戴三重冕的吸烟镜头,这似乎暗示上帝对教廷全体成员的忍耐。而其他的重要人物,几乎都有莱尼在其面前抽烟的情况:对斯宾塞抽烟,发生在斯宾塞觊觎教宗之位时,暗示上帝的忍耐。对玛丽嬷嬷抽烟,似乎有两次,一次是莱尼让玛丽嬷嬷以后称他为“教宗”,似乎暗示着上帝对玛丽嬷嬷的“僭越”的忍耐;另一次是莱尼与玛丽嬷嬷话别,而这次则似乎是暗示着“分享神命”,因为期间玛丽要求叫回莱尼的名字,莱尼则要求叫玛丽为“嬷嬷”,并告诉玛丽自己知道她也是“孤儿”。当然,也可能是表示为玛丽的“某种忧心”,暗示着玛丽嬷嬷的非洲之行将有麻烦。因为威尼斯布道时与玛丽嬷嬷的画面对应的布道词是“我们是健康抑或疾病缠身”。而莱尼这次点烟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点不着”的状况,可能是正对着玛丽嬷嬷最开始的质疑态度“我听到一个我要离开梵蒂冈的传言”。对埃丝特抽烟,也有两次。全都出现在正式见面前。莱尼第一次在窗口看见埃丝特独自仰望时,手里就拿着烟。随后莱尼去见了斯宾塞,然后在花园见到了袋鼠,之后莱尼再次站在窗口,看见埃丝特时也点着烟。但随后与埃丝特正式见面时,莱尼手中没烟了,并且以后与埃丝特见面时似乎再也没有抽过烟。这似乎是因为上帝对埃丝特自有一个重要的计划,计划一旦启动,就不是“忍耐不忍耐”的问题了,而是必须执行下去。所以烟所暗含的“上帝的忍耐”只出现在埃丝特被“选中”前,是对埃丝特过去的“罪”的忍耐。对科特威尔抽烟,这是发生在科特威尔电话威胁莱尼要公布情书时,莱尼在电话另一头正抽着烟,从后来情书引发的效果来看,此处的抽烟更像是上帝的“嘲笑”。对媒体女苏菲(Sofie)抽烟,似乎出现过三次,第一次还算正常,可能暗示着上帝的忍耐,随后两人展开了关于照片和盘子的争论。但最奇怪的是第二次,镜头中是莱尼正对镜头点烟,但点不着,摇晃火机后,莱尼背对镜头走开,手上的烟已点着。而莱尼原先的位置对面站着苏菲(之前被莱尼挡住),而紧接着苏菲又一脸满足的走开,现出被苏菲挡住的沃伊洛。这一幕太复杂了,很可能有多重暗示,因为莱尼点烟前的一幕是莱尼在“神性幻象”中看见父母乘船离去。就是说这里的烟差点点不着,可能是针对莱尼的“父母心结”,也可能是针对苏菲,还可能是针对沃伊洛的。如果是针对莱尼的父母心结,则可能是暗示父母心结差点阻碍莱尼的神命;如果是针对苏菲,则可能暗示上帝容忍了她对莱尼一脸“迷妹”过分亲近的态度,所以烟最终还是点着了。所以后面我们会看到苏菲基本是顺从莱尼的意愿的,而且经常对莱尼一脸“迷妹”样。而苏菲这个人物很有意思,Sofie本意是“智慧”,而斯宾塞也是“智慧”象征,似乎导演又区隔了两种“人世的智慧”——男性的智慧和女性的智慧。而后来我们更看到苏菲在莱尼最迷惑的时候建议了非洲之行,在非洲更与莱尼隔着塑料膜相视而笑。而威尼斯布道时,当莱尼心痛时,只有苏菲与古铁雷斯有明显的担忧的表情。目前的种种迹象显示,这个苏菲起码到目前为止是被纳入了神命计划内了。很可能苏菲所代表的女性的智慧是一种“顺性”的智慧(相对于斯宾塞前期与莱尼的对抗),就是说“智慧”必须要顺从于神命。猜测苏菲这个人在后面还会有较重的戏份,但苏菲的这种“顺性”的智慧能走多远还未知。不过目前看来迹象还不错,因为莱尼第三次对苏菲抽烟,则将苏菲让入了“上座”,而苏菲(智慧)则反过来请教莱尼是怎么对付意大利总理的。而莱尼第二次面对苏菲的差点点不着烟,最大的可能是针对沃伊洛的。因为,苏菲马上就走开了,而让出了后面的沃伊洛。而接下来的剧情里,沃伊洛和莱尼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莱尼差点把沃伊洛革职。而苏菲很快就一脸满足的笑容走开,现出被她挡住的沃伊洛,则是预示沃伊洛将情绪失控,扯下虚假的笑容(伪装),直接对莱尼爆粗。而很可能这三种寓意是同时作用于这一幕的。而导致莱尼差点将沃伊洛革职的原因是:沃伊洛想让莱尼认为——他成为教宗是拜沃伊洛所赐。之前也有别的主教是这么认为的,但没有人敢当着莱尼的面说出来。其性质近似于当面亵渎圣灵,耶稣说:“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这很严重。所以“威尼斯—上帝火机”差点不能忍。而莱尼当时的问话是:“难道你想让我相信我当上教宗是因为你吗?但你我都知道这不是真的。”即是说沃伊洛虽然有这个意思,但毕竟不敢把这份“狂妄”当真。所以上帝还是忍耐了他。差点不能忍而莱尼还有另一次对沃伊洛抽过烟,那次沃伊洛说出了自己猜测的,莱尼父母为何不去找他的原因。这看起来有点像是报复莱尼调走了玛丽嬷嬷。所以这次抽烟,可能暗示着上帝容忍了沃伊洛的恶意。而这次谈话也直接导致莱尼取消了去参加胡安娜孩子们的聚会的危地马拉之行,进而导致了威尼斯之行。而莱尼取消危地马拉之行时,出现了本季最后一个抽烟场景——莱尼面对这发光的地球仪抽烟。而这次“上帝的忍耐”似乎是针对莱尼对神命的最后一次质疑。另外,莱尼在剧中有两次无具体针对的抽烟,一次是桑切斯·安吉洛跳楼自杀后,莱尼面对镜头开始点烟,并特别转过火机,看了一眼正面的“威尼斯”。这次可能暗示着上帝对来自世界的指责的忍耐;另一次是因教宗情书曝光,莱尼抽着烟看着窗外的雪和雪中的广场,这次可能是在暗示与世界“分享神命”的孤独。就是说,这两次抽烟的寓意几乎完全相反。而且桑切斯·安吉洛跳楼前的一幕是莱尼在健身,中间出现了莱尼的肢体呈十字架状的“倒置”画面,而“倒置”画面在剧中几次都代表着某种“否定”,所以怀疑桑切斯·安吉洛跳楼自杀可能另有隐情,有待后面的剧集给出解释。另一处比较特别的地方是:莱尼曾对着电视抽烟,而电视上是播的是圣痕骗子托尼诺·皮托拉要求教廷承认他,否则他将另立教堂。此处抽烟固然可以理解为忍耐,但从后面的剧情来看似乎理解为“嘲讽”更合适。并且后来沃伊洛专门对养子提到过这个圣痕骗子,所以猜测,此人以后还会引发一些事情。哎~~~~~只一个烟就写了这么多,下面说说烟斗:烟斗目前也没有明确地显露其含义,所以都是猜测。烟斗第一次出现,是在笑莱尼第一次进孤儿院见到玛丽姐妹时,手上就拿着烟斗。说是“我父亲给我的”,并且拒绝了玛丽姐妹要帮他保管的要求,说“我父亲叮嘱我要随时带在身边”这似乎是“父亲”的象征。而幼年莱尼与杜索里埃一起出逃那次,莱尼弄丢了烟嘴,却在路上捡到了半支烟。而莱尼的烟嘴却落入了玛丽姐妹手中,并被偷偷保管起来了。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说让玛丽姐妹保管烟嘴,是为了方便将莱尼留在孤儿院,那为什么弄丢烟嘴的同时,又让莱尼捡到“半支烟”呢?猜测这个烟斗固然是莱尼父亲给他的,但可能同时也象征着上帝的一个“更大的神命”,因出逃而弄丢烟嘴,即是说莱尼此时还无法肩负此神命,所以上帝将烟嘴交给了玛丽姐妹保管,而让小莱尼捡到半支烟,则是让他预先学习与人“分享生命”的奉献之爱,为上帝的那个“更大的神命计划”做准备。而但莱尼的改革引发教众不安,最后导致玛丽姐妹用烟嘴设局时,上帝又将烟嘴交还给莱尼了。似乎是暗示,上帝认为莱尼此时已经准备好了。即是说之前莱尼的改革在世人眼中是失败,甚至连玛丽姐妹都背叛了,但在上帝眼里却是莱尼已具备承担“更大的神命计划”的标志。而莱尼将烟嘴与烟斗接好后,放在了教宗三重冕纹章之下,则意味着他作为这一任教宗的“真正使命”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而这“更大的神命计划”的第一步就是驱逐“假父母”,而其辨认“真假”的方式是透过“气息”。值得注意的是莱尼在之前已经嗅过了小庇护的气味,而小庇护的身份如果是基督再临,那么则意味着莱尼通过嗅闻小庇护,回忆了“生命的气息”,而当时莱尼还说“但是我却记得我的父母的味道”;而莱尼在嗅闻假父母前,再次回忆了自己嗅闻伊甸园中的母亲的气息,就是说莱尼的父母在“伊甸园”时,身上还带有“生命的气息”。而这两个“假父母”身上则没有“生命的气息”,所以被识破了。但这里的“假父母”似乎同时也象征着莱尼的世俗父母,因为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莱尼世俗的父母在出了“伊甸园”后也失去了“生命的气息”。所以驱逐“假父母”也同时意味着驱逐“世俗之父母”,因为莱尼的“真父母”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上的父”。而在莱尼收到烟嘴后,接见假父母前,剧情里再次出现了“长胡子的女人”的油画,这就意味着“天父”集父母身份于一身,并超越世间伦理。另外,莱尼将烟斗放在教宗纹章下时,有一个隐晦的细节值得注意:烟斗的放置方向是“不顺手”的。莱尼是右手使用者,更顺手的放置方向正好与画面呈现的相反(右撇子可以自己试试)。并且这种放置方向也不大像是为了画面美感,更顺眼的放置方向也是与之相反的(耐克的钩型标志就是例子)。就是说,导演似乎是刻意地选择了目前的这种放置方向。而这种放置方向,正好与莱尼和忏悔神父第一次谈论上帝的所在时,出现的北斗七星的方向一致,并且北斗七星本身就像一个烟斗。而那次莱尼说:上帝就在北斗七星那里。北斗与烟斗所以猜测这个烟斗很可能是象征着“上帝”以及上帝的计划。但问题是“半支烟”本身又似乎象征着莱尼的“神命”的长度,而“威尼斯—上帝火机”早就出现了。所以,可能烟所代表的是莱尼的神命,而烟斗代表的是上帝的“救世计划”(即基督再临与末日审判)。而莱尼的神命只是整个“救世计划”的一部分。这就让之前的烟斗与烟嘴分离有了寓意:莱尼为基督准备道路的使命就是准备烟斗(装烟那部分),而烟嘴这是小庇护的使命的象征。所以当初莱尼弄丢的烟嘴是由玛丽姐妹保管着,因为那不是莱尼使命的象征。当这两者再次合一时,即意味着上帝的“救世计划”正式开始了——上帝将在莱尼准备的烟斗里,点燃这世界所有的灵魂,通过烟嘴(即基督,同时烟嘴的小口也是“窄门”)收取所有属于自己的信徒。而这正是《启示录》中的世界结束的场景,因为上帝的“救世计划”同时也意味着“最后的审判”。而上帝的这一计划正式启动前一集,小庇护诞生了,即是说计划的另一个执行者到位了。不过,如果烟斗意味着上帝的整个“救世计划”,那么为什在后来非洲之行时出现的“伊甸幻象”里,又出现了莱尼的父亲使用烟斗的画面呢?“上帝的救世计划”为什么要先交到莱尼父亲手中呢?这可能与莱尼的神命身份——“施洗约翰再临”有关,在《路加福音》第一章中讲述了关于施洗约翰父亲的事迹。大致如下:施洗约翰的父亲是“亚比雅班的一个祭司,名叫撒迦利亚”,一天在神殿中得到天使的传言“你的祈祷已经被听见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约翰”。结果撒迦利亚不信(因为他和妻子都很老了)。于是天使说:“到了时候,这话必然应验。只因你不信,你必哑吧不能说话,直到这事成就的日子”。于是撒迦利亚出神殿之后就成了哑巴,而其妻怀上了孩子。当小约翰出世后,亲属要按父亲撒迦利亚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其母却说“不可。要叫他约翰”。于是亲属又征询父亲撒迦利亚的意见。这时还是哑巴的撒迦利亚就写字说“他的名字是约翰”。然后“撒迦利亚的口立时开了,舌头也舒展了,就说出话来,称颂神。”从这个故事来看,施洗约翰的父亲是一个“祭司”,并且直接接到上帝的信息(天使传言)。即是说,剧中相对应的莱尼的父亲很可能也是具有某种神性身份的(其妻也有神性身份,这个稍后再说),所以,剧中莱尼的父母才能在出现在“伊甸园”中。并且圣经中的施洗约翰之父撒迦利亚也是“基督初临”计划的第一环,所以剧中象征着“上帝救世计划”的烟斗,最初被交到莱尼父亲手里,并被点燃过。而圣经中撒迦利亚因不信而导致“哑口”,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莱尼回想的幻象中,父母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似乎导演将圣经中这“哑口”的意象扩大到了母亲身上。而圣经中撒迦利亚最后得以开口,是因为写下了“他的名字是约翰”,就是说重新顺应了神意,承认了其子的神性身份。所以,猜测后面如果莱尼要与父母相认的话,父母必须先承认莱尼的“神性”身份。又或者莱尼父母在剧中如果要开口说话的话,其第一词很可能会是“教宗”(即是承认莱尼身份),而不是“儿子”。而圣经中施洗约翰的母亲的身份更吓人——“他妻子是亚伦的后人,名叫以利沙伯”。而亚伦是古以色列人的第一任祭司长,并且是摩西的兄长,曾协助摩西领着犹太人逃出埃及。而亚伦当初的妻子也叫“以利沙巴”。不过亚伦当初有过重大过错,就是在摩西上山取“十诫”时,为百姓铸造了金牛犊用于膜拜,结果引发了上帝的大怒。不过这似乎和剧情没什么关联,就不多说了。而从圣经中施洗约翰诞生的过程来看,其母以利沙伯似乎是更顺应神命的一个(具体的事见《路加福音》第一章,就不多说了),所以怀疑在莱尼父母的“罪”谁更重,以及谁更顺应“神命”这一点上,以后可能会出现反转。目前已有一些迹象,比如:在领小莱尼去孤儿院时,母亲是走在前面的;而在伊甸幻象中,小莱尼嗅闻的是母亲的气息(就是说,似乎母亲身上的“生命气息”更纯粹)。而在威尼斯布道最后母亲领着父亲离开那一幕,虽然可以理解为母亲更绝情,但同时也可能被反转为母亲更顺应“神命”——远离莱尼。这就看导演怎么拍了,不过如果导演要为母亲洗脱罪名,似乎得先解决目前已有所显露的“树上禁果”事件。PS:文中的台词译文多数来自“LOT译者联盟”和“翻托邦字幕组”,但有的地方我按自己的渣英语理解做了改动。感谢两个字幕组的翻译,尤其是“翻托邦字幕组”对其中的宗教事物做了不少注释。下一篇: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62559/本文版权归作者青色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