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苦难成就阿富汗电影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16:20:17人气:0
喀布尔的孩子

视频喀布尔的孩子状态年代:2008

主演HadjiGulValérySchatzAmélieGlennMohammadChafiSahel更新时间:2013-03-08 15:52:28

膝下无儿的阿富汗计程车司机卡勒德(HadjiGul哈吉·戈尔饰)有天在车上意外捡到了一个遭母亲蓄意遗弃的男婴孩。经济拮据的卡勒德无力抚养孩子,到警察局报案,却因时间太晚而被拒绝处理。卡勒德无奈,只好带孩子回家,与父亲商量后决定将孩子送去福利机构。但没想到孩子太小,福利机构无法接收。在那里,卡勒德遇到一对来阿富汗施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法国义工,对方带他去了当地广播电台播放…

提起阿富汗,虽然是我们的邻国,但人们能想起的就是贫穷与战乱,再进一步大概就是拉登与塔利班。至于电影,那真是与这个国家无缘。不过最近有幸连续看了两部阿富汗所拍的影片:《喀布尔的孩子》(又名《幸福招呼站》)和《少女奥萨玛》(又名《掀起面纱的少女》),对于阿富汗的印象真是一下改观。这两部电影都描写的是小人物,故事相对比较单一,但放置在那样的国度,放置到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真实得让你震撼,纯朴得让你感动。《少女奥萨玛》反映的塔利班当政时期的生活,而《喀布尔的孩子》则是美军占领后的生活。加上此前看过的由俄罗斯所拍摄的反映苏军入侵的《第九连》及伊朗所拍摄的反映塔利班从强盛到覆灭的《大佛在耻辱中倒塌》,正好构成了阿富汗四部曲。这是阿富汗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是阿富汗人民经受最多苦难的时期,也是阿富汗从战乱走向和平的时期。在《第九连》中,通过俄罗斯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阿富汗人的野蛮与凶残;在《大佛在耻辱中倒塌》中,伊朗女导演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贫穷与塔利班对于孩子们心灵的摧残;而在阿富汗人自己所拍摄的影片中,我们则看到了阿富汗人所遭受到的苦难,以及在这苦难之中所葆有的纯朴与良善之心。先看的是《喀布尔的孩子》,我看的影片翻译为《幸福招呼站》。不知为何翻译成这个名字,虽然电影中的主角是名出租车司机,但电影的主题却与幸福无关。电影整体的风格比较轻松,剧中也有不少幽默的桥段,但所反应的主题却不轻松。影片发生地就在喀布尔,采用的是实景拍摄,战后喀布尔民生凋蔽百废待兴的场景,还是很有冲击力的。电影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寻找将婴儿扔在车上的母亲,展现了战后喀布尔市民的人生相,也表现了战乱给阿富汗造成的困境以及战争给带来女人带来的问题。这种战后的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喀布尔的孩子》则以简单的故事,触及了这个重大的主题。主题虽沉重,但整部影片却洋溢着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态度。而《少女奥萨玛》的译名则与电影的主题相切合,奥萨玛在阿富汗是男孩的名字,冠以少女之名,形成了极妙的反讽。电影开头的场面即将电影的主题令人震撼地表现了出来。一群穿着布卡游行的阿富汗女人,呼喊着“我们是寡妇,我们要工作”的口号,行进在喀布尔大街上。而突然出现的荷枪实弹的塔利班士兵,驱散并抓捕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妇女。寥寥几笔就将背景交代得很清楚,而故事的主角也在此时出场。她与祖母及妈妈生活在一起,战争夺去了家里所有男人的生命,而在塔利班统治下,女人是不准出去工作的,她祖孙三人面临饿死。奥萨玛剪掉头发装成男孩去工作成为唯一的选择。在这个极端男权的社会里,这个胆小而充满好奇心的女孩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她的命运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影片在平静中结局,没有出现观众期待的逆转,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一切都无须多说,充满着塔利班灭绝人性与荒谬的控诉与嘲讽。两部影片在情节上其实都有些过于刻意的地方,相较于许多大片情节的精巧与复杂,这两部影片确实有些直奔主题了。但故事本身的震撼与背景的真实,让这种刻意也变得自然,让这种简单也变得丰满。我曾说过,只要你能够看到的小国影片,一定有看它的理由。这两部影片又证实了这一点。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