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待》:一无是处的假洋鬼子影片!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11:58:34人气:0
北京等待

视频北京等待状态:正片年代:2008

主演凯利·尼克斯宋琇萱塔拉·阿什胡婷婷更新时间:2023-12-22 14:05:55

George(KellyNyks饰)与Judy(宋琇萱StephSong饰)在北京偶遇,George对北京的文化古迹很感兴趣。Judy被老板以无理理由炒鱿鱼,却意外发现美国公司总部在寻找George,为求复工的她在带领George游玩时让老板连连扑空,当最后一次她准备把Geogre交出来时却听到了George的故事。 George在法国出差时和一个伊拉克女孩儿莉迪亚相爱,但由于伊拉克战争即将爆发,莉迪亚被召回巴格达,她留下纸…

这次我没有为我能够享受到一场“包场”电影而感到庆幸,当电影结束之时,我感到这空落落的电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地处福州市中心的几家电影院甚至没有购买这部影片拷贝,这简直是个极其英明的决定。因为这部电影既带不了任何的商业价值,也无法带来所谓的心灵震撼,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无论从感官上以及心灵上都没有让人掏钱买票的理由的电影。一些“业内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一部把思想艺术和商业市场结合得很好的电影”,看来我是永远无法达到他们如此的高度,居然能从这样一部充满无数俗套的三流爱情故事能悟出所谓的思想艺术,更谈不上商业市场。一个新导演的片子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而我也找不到对这部电影宽容的理由,事实上我在电影院里屡次将我的手机当成了遥控器,急切的寻找“快进”的按钮。英语泛滥的崇洋情结有这么一种人,在海外呆了几年回来,就恨不得将自己的梦话都变成英语。而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专门为这样的人所准备的。我在看电影时,已经不断的在寻找全片使用英文对白的理由,比如男女主角分别是属于不同的国籍,用英文对白也是应当,影片中有许多的外国人,用英语对白也是应该,但看到一个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唧唧歪歪的时候,我几乎难以忍受了。就算两个中国人在海外呆过再长的时间,估计也不会装B到连唠嗑都要用上英文,似乎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就使得影片中的几个角色俨然就是跨国公司的金领一般。当女主角终于开其尊口说了几句中文之后,我彻底崩溃了,原来这个女主角不会讲中文。这究竟是导演为了迁就演员还是导演压根就没想过拍一部中国电影而故意找个蹩脚演技的假洋鬼子来演戏——我当然更倾向于后者。影片里口口声声说这个女主角来自云南偏远的山区(据说是摩梭族),拜托导演,你不要用这样的手段来黑我们通过自己努力而走出山区并成才的云南籍女大学生!我想,同样的题材如果交给一个真正的老外去拍,里面出现的中文频率也比你这个假洋鬼子导演的片子多上百倍。故作精英的装B倾向在影片开头那段冗长的酒吧戏中,那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年男人就让我有了走出电影院的冲动。导演让这些男人用极其啰嗦的语言以及做作肢体动作来反复表现一种所谓的北京精英的酒吧生活,当那些演员用一脸朝圣的表情品酒,并用流利的英语说着那些不着边际且做作的台词时,我宛如看到一群龙套演员在三流广告片中憋着劲演绎着上流社会来“完善”广告导演那老套的创意,同广告所不同的是,那些演员推销的是三流产品,而这些演员则是在推销着一部不入流的劣质电影。可以说,这几个男人一齐出现的桥段,也是这部电影最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纵观整部影片,其剧情以及角色的设置,几乎就是国内三流偶像剧的翻版,纵然加入了如伊战、非典这些国际真实事件,也没让这部影片显得有深度起来,相反这些事件反而成为了影片中装B的元素,于是我们在酒吧,车内看到的都是英文电视台以及英文广播,所有包含中文的信息似乎都让导演觉得有伪其精英本质,或者说,这些中文都成为影片装B气氛的绊脚石,必须除之后快!粗糙低劣的剧情技巧外企女白领、失业女白领、大企业的儿子、绝症(影片中是先天性疾病)、失去爱人、榻前生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出三流都市爱情片的元素。导演张伦将上个世纪的中国人才会盲目憧憬的异国恋以及对所谓外国人和白领的莫名崇敬搬到了一部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电影中,我只能说,这个假洋鬼子太低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他以为简单的开几部好车,进出下写字楼便是一部现代都市影片,这太小看都市影片了。这部影片里所呈现的都市感甚至不如几年前《爱情麻辣烫》来得更为强烈,纵然影片中是个人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这部根据蹩脚的三流爱情故事而拍摄的三流影片,甚至不如内地的偶像剧来得赏眼,毕竟后者的演员还有一群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帅哥美女(还是纯国产的),而不用像《北京等待》中那样,是个女的,都要把自己往美女上演。除了画面更有质感之外,这部影片不仅从剧情上仅仅是个低劣电视剧的水平,就是电影技术方便,也如同这部影片的故事以及表演一样平庸。这部电影的画面、剪辑等元素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和内地三流电视剧的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直到我走出电影院,我也找不到一丝一毫让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见缝插针的幼稚政治《北京等待》,几乎和北京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我甚至诛心地揣测,选择2008年推出一部以“北京”之名的影片,是否有借奥运之嫌而骗点票房的嫌疑?当然,这部影片和奥运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北京”在这部影片中如同“伊战”、“非典”一样,只是一个被导演张伦用来遮掩他这部影片低劣本质的遮羞布之一。或者说选择“北京”这个地方只是为了兜售他那可怜却又幼稚的政治观念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客观环境?两个人跑到长城,中国姑娘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痛诉2000年的封建社会,伊拉克姑娘和美国小伙做爱前还要互相控诉下对方的政府,酒吧里的那群B男喝口酒也要对伊战胡扯几句,“美国人是为了中东的石油才攻打伊拉克”这样是个人都知道的事实居然会在影片中让一个老外如梦初醒般喊出来。而这些动不动就感怀天下百姓的男女角色口中所絮絮叨叨多是报纸以及电视上的老生常谈,我不明白张伦导演是否真的低估了中国百姓的智商?因为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挑战我们智商的台词和情节。一方面他在见缝插针的兜售他那可怜的政治观点,而一方便却又迫不及待的拍中国的马屁,就如同前文所说的,张伦如此在影片中批评美国政府赞扬中国,是否就是为了能够在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获得更多的支持?今年最烂的没有之一如果正如导演说是筹备了二十年才拍了这部电影,那对此我对张伦感到的只是可怜,纵然憋了二十年,也仅仅憋出了这样一部低劣的影片出来。这只能说明张伦你实在没有拍电影的天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十年拍出一部烂片尚且不如一部拍了十几天的粗制滥造的B级片来得更有价值,毕竟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前者,并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票房。毫无疑问,《北京等待》是我今年在电影院看得最烂的影片,没有之一——而且我相信剩下的两个月里,我要在电影院里看到比《北京等待》还更一无是处的影片的几率几乎为零。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