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舒明〈《酒徒》印象:从小说到电影〉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8:05:16人气:0
酒徒

视频酒徒状态:BD高清中字年代:2011

主演张国柱温碧霞韦伟蒋祖曼更新时间:2020-08-06 20:40:21

电影《酒徒》乃根据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的同名小说改编,时代背景为六十年代初的香港。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刘先生(张国柱 饰),在香港商品经济铺天盖地的浪潮中,卖文为生,麻醉自我,绝望地堕入撰写武侠小说和庸俗的‘文学垃圾’来谋生的‘梦魇’中。主人公经常喝酒麻醉自己,徘徊于醉与醒之间,但无法改变现实困境。 刘先生像浮萍一样,不断搬家。最初,他租住司马夫妇的尾房,但房东…

《酒徒》印象:从小说到电影舒明小说《酒徒》首章的开始,文字如下:“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小说末章的最后一段,语云:“这天下午,我在日记簿上写了这么一句:‘从今天起戒酒。’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拔兰地。”电影《酒徒》的开端与结尾,分别用了一个和两个黑底白字的插入字幕,重现了这些抒情及叙述的文字。小说《酒徒》末章第43章的开始,提到“窗槛上摆着一只瓷花瓶,瓶里有一朶萎谢的玟瑰花”,“有人曾经用木屐打死墙上的蟑螂”,“阳光极好。几个学童在对面天台上放纸鸢”,以及“麻雀在窗槛上啄食”。在电影《酒徒》里,花朶凋谢、杀虫动作、儿童耍乐和小鸟啄食的情景,全部活现在镜头下。黄国兆的《酒徒》,是十分忠于原著的电影。刘以鬯的《酒徒》,充满意识流的描写与叙事,以及对中外文学的大量感想和批评,本来很难改拍成电影。但首次执导的黄国兆却大胆集资、于挑战、细心改编与精妙演绎,结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要改编近300页的长篇小说《酒徒》为约100分钟的电影,必须删去原著的不少情节。把小说改拍成电影,最好选用短篇或中篇,因为短篇容易增补情节及充实内容,例如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娘》(1926),或契诃夫的《贵妇与狗》(1899)。中篇的长度亦刚好恰当,例如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1912)。长篇比较适合改拍成电视连续剧。艺术性高的长篇小说尤其难以处理,电影史早已证明,成功者不多,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不忠于原著的电影因为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反易取得光芒。取材于小松左京的手掌小说《殉情》和刘以鬯的《对倒》的《花样年华》(王家卫,2000),即属此类。《酒徒》的主人公刘先生是个没有家室的上海人,一位有文学修养的中年作家,十分熟悉现代西方文学。他在香港卖文维生,是个不可救药的酒徒。他被自资创办《前卫文学》杂志的青年麦荷门所敬重,但他写的武侠小说不受欢迎,无奈沦为小报黄色小说的撰稿人。他亦是一个烟民,徘徊于烟酒带刺激性的世界,不断回忆过去、逃避现实与放纵想象。他吃喝玩乐,借钱渡日,和他相熟的女士依次为:旧情人张丽丽,房东17岁的女儿司马莉,徐娘半老的新房东王师奶,为家计被逼下海伴舞的少女杨露,以及误认他为亡儿新民的雷老太。他写的电影剧本被导演莫雨据为己有,得不到三千元酬金的分毫。他因一再入院治理而触怒编辑,连写稿的地盘也失去……小说《酒徒》的第41章,有这样的一小段:“在我喝下‘滴露’之前,我以为我已失去一切;喝下‘滴露’之后,我彷佛又重获失去的一切。”电影《酒徒》保存了书中不少这类的警句,大部分的精彩情节,近八成的艺术菁华,与作家被逼沦为爬格子动物的痛苦。影片的画面蒙朦,有点法国印象派画的风味;独白丰富,刻划出一个落魄文人的心境;粤话国话交错运用,呈现60年代香港的社会风情。映象与字幕的巧妙运用,亦提供了观影和阅读的双重品尝经验。《酒徒》里抽烟和喝酒的场面之多,更为银幕上所罕见。而这位心地善良的酒徒的内心挣扎,恍如被覆盖在酒杯内的大蜘蛛那样,不管如何努力想脱离困境,也徒劳无功。黄国兆的《酒徒》,既是诚意之作,也是成功之作。诚意见于编导的执着,磨剑十年,把“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忠实地搬上银幕。成功则得力于众演员(张国柱温碧霞蒋祖曼江美仪郭善珩韦伟严浩林超荣等)的倾情演出,以及后台任务人员(执行导演陈荣照、美术总监黄仁逵、摄影指导钟有添、剪接雪连、配乐吴杰等)的鼎力合作。我相信未读过刘以鬯原作的观众,看完电影后会有阅读原著的冲动,而曾经读过该小说的人,观影后也有再一次翻阅《酒徒》的想法。改编香港文学名著的电影不多,而《酒徒》是一次漂亮的示范。(原刊香港出版的双月刊《文学评论》第10期,2010年10月,第103-104页)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