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想让世界变得粗暴无礼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1 02:01:49人气:0
头版内幕

视频头版内幕状态年代:2011

主演DavidCarr更新时间:2012-09-07 03:05:22

《头版内幕》进入了对于外人来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纽约时报》的编辑部,为观众介绍了一个成熟的媒体内部的运作环境和工作体系。影片曾参加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头版内幕

给学生上课,最后两节课没有讲东西,而是给他们放了一部纪录片,《纽约时报头版内幕》。我的初衷很简单,希望他们看看这个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媒体之一是如何在纸媒的寒冬里艰难度日的。同时也想让他们感受一下,所谓新闻理想主义到底是是个什么东西。和学生们不同,这片子我看起来感触就深了,可以说每个细节都感同身受。影片一开始,就是各种报纸倒闭的消息。在这个瑟瑟发抖的寒冬,做报纸就像逆水行舟,而身后就是瀑布,你不拼尽全力,就会跌落下去。拼尽全力的方法之一是自残。纽约时报裁掉了100个人,有很多是为报社服务了20年的老员工。但没办法,裁员不看你的贡献,而看你的价值,而有些岗位,可能彻底失去了价值,比如说校对。媒体当然需要校对,但媒体可能不再需要专职的校对了。然而裁员会引发巨大的恐慌,因为它也动摇了军心,当有机会出现时,优秀的人才也会离开。而这才是让纸媒真正元气大伤的地方。纸媒当然也渴望转型,但沉没成本让他们的转型非常困难。不要说纸媒了,即使牛逼如诺基亚,面对智能手机的冲击,也没能完成转型,或许失败的原因只是舍不得丢弃原来的市场。但这就是转型最大的障碍,市场一日千里,即使破釜沉舟都未必能成,更何况骑驴找马呢?对纸媒冲击最大的是广告的流失。在一个所有人都能做媒体的年代,纸媒不再垄断传播权。现如今,一个优质的企业公众号关注度甚至比纸媒高出很多倍,那人家为什么需要你呢?传统纸媒有三大块广告来源:房地产、汽车以及医药广告,如今前两个不景气,而后一个问题多多,于是广告额度锐减。然而除此之外,纸媒又有什么手段牟利呢?直接向读者收费?如今免费尚且拦不住读者离去,又有多少媒体敢像《纽约时报》那样,在网上开通付费阅读呢?为了让报纸生存下去,媒体人们用尽了浑身解数,他们没法在做高冷编辑和记者,他们要成为生意人。记者们变成了斜杠青年,他们是推销员,他们是策展人,他们是演说家……如果哪家公司招人,媒体人是个好选择,他们以一当十。然而这也并不能改变纸媒衰落的现状,《纽约时报》把自己的大楼抵押了出去。《纽约时报》还有大楼抵押,其他的媒体呢?纸媒也妄想着有白骑士来拯救自己。要么,有个划时代的科技进步让纸媒咸鱼翻生,就像乔布斯发明的iPod挽救了整个唱片业那样。所以当乔布斯再次发明了iPad时,很多媒体人欢欣鼓舞,然后事实证明,iPad并非纸媒的救星,或许是纸媒的掘墓人。要么,有个富有的企业家能够因为自己对纸媒的情怀而慷慨解囊,当然,这样的拯救方式只适用于那些最杰出的媒体。不是没有这样的案例,在影片中,房地产大亨山姆·泽尔就买下了论坛报业集团,这家报纸拥有著名的《洛杉矶时报》。然而对于报业集团来说,这次“拯救”反而是灾难,山姆·泽尔并没有媒体人所想象的纸媒情怀,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他对媒体人不以为然,对新闻专业主义嗤之以鼻。如果问题仅仅出在态度上还好,报业需要的不是山姆·泽尔的态度,而是他的钱。然而就像山姆·泽尔自己说的,他就是个商人,报业集团对他来说就是个融资平台。到最后集团债台高筑,到了破产的边缘。会不会有稍微好一点的情况呢?或许有,比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他出手购买已如明日黄花的《华盛顿邮报》,我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出于利益。贝索斯曾经希望所有出版过的书籍都能在亚马逊仓库里保留两本,这个注定成空的梦想被命名为“亚历山大计划”。像当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一座包罗万有的图书馆。你看,这两位各自时代的征服者,也仍然拥有他们敬畏的东西。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仅仅来自于市场营收,还来自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互联网让传统媒体失去了信息传播的垄断权。在一个每个人都是记者的年代,记者的价值正在被削减。影片里展现了纸媒强劲的竞争对手——阿桑奇和他的维基解密。把平台开放给所有人,维基解密能收罗到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新闻,当然,他们的新闻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里面充斥着虚假和暴力。然而尽管并不认可阿桑奇播报新闻的方式,《纽约时报》却也不得不与他展开合作,获取那些实在没法得到的资讯。整部影片就沉浸在这样的沮丧之中,如果说在黯淡的前景中还有一点微弱的光芒,或许就是《纽约时报》的员工自身了。他们骄傲于自己的事业,并倾尽全力去捍卫它,就像幕府没落时最后的武士。如果这部影片有一个主人公的话,那我想就是《纽约时报》的调查记者大卫·凯尔。这个消瘦而倔强的老头,就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奋不顾身。大卫·凯尔的人生具有传奇色彩,他在年轻时是一个瘾君子,当着父亲的面被警察抓走,蹲过监狱,然后在职业生涯的晚期,他来到了《纽约时报》。他是那种典型的性情中人,桀骜不驯,脏话连篇。然而就是他,成了《纽约时报》最虔诚的卫道士和辩护人,任何场合都不遗余力地捍卫媒体人的尊严。他又是那种最优秀的调查记者,勇敢、专业,正直。他看上去就像是拟人化的《纽约时报》,垂垂老矣,却又倔强固执。曾经的污点并没有将他击倒,反而让他更加强大。他坚信人们不会抛弃传统媒体,因为这里有最优秀的人才和最优质的内容。同时,他又展现出食古不化的一面,拒绝新鲜事物,就像每个没落时代的遗族,令人怜悯而又不得不尊重。大卫·凯尔这个人,让我想起编剧艾伦索金笔下的新闻人查理,在美剧《新闻编辑室》的最后一集,查理去世了。在他的葬礼上,主人公发表了如下致辞:“查理·斯金纳很疯狂,他认同堂吉诃德。一个认为自己能够拯救世界的痴呆老人。他像骑士一样行动,不想让世界变得粗暴无礼。他有正直的宗教信仰,他一辈子都在与敌人斗争。斗争才刚刚开始,因为他教会了我们其他人也要疯狂。你很伟大,查理,你顶天立地。”恐怕这世界并不会像大卫·凯尔所坚信的那样一成不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纸媒终将凋零,但新闻人不会死,像大卫·凯尔这样如灯塔般的守望者不会消失。今年真正“敢动中国”的两篇特稿报道都不是来自传统媒体,但却都出自曾经的调查记者之手。一个是兽爷的《疫苗之王》,扳倒了长生药业。还有一个是丁香医生的那篇战斗檄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吹响了讨伐假药骗子的号角。面对权健的威胁,文章的作者留下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不会删稿,对每个字负责,欢迎来告。”媒体人张丰想象了作者敲出这行字时的状态:“他们的手微微颤抖,那是英雄人物将要战斗的本能反应。他们让人想起古龙小说里落魄的侠客,多年未战,醉意朦胧,但是在拔出剑那一刻,重新年轻起来。”写出这样的报道,或许包含着很多理由,说不定也掺杂着私心杂念,但其中必定有一个理由贯彻始终,因为这是力量的源泉——他们不想让世界变得粗暴无礼。看这样的报道,每个曾经或现任的媒体人的血都会暗自沸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这样的文字也是在昭告世人,老兵不死。前些日子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供职的报社解散了,总编辑读了一首诗,全场都哭了。就记住其中一句:向读过我豪情的城市默哀……这句诗自然不是总编辑写的,可也不能说是我写的,它就那么出现在我的梦里,浓缩了我们和报纸之间的羁绊。本文版权归作者隔壁LEO在唱歌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