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奇迹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06:16:30人气:0
冰上奇迹

视频冰上奇迹状态年代:2004

主演库尔特·拉塞尔派翠西娅·克拉克森诺亚·艾默里奇肖恩·麦卡恩更新时间:2012-09-07 08:51:30

1979年,陷入越战和冷战的美国,没有在科技大发展时代得到重生,反而滑向了信心危机的困局,“美国精神”发生了动摇。赫伯·布鲁克斯(库尔特·拉塞尔KurtRussell饰)是带领明尼苏达大学冰球队夺得三连冠的功勋教练,在冬季奥运开赛的半年前,赫伯受命组建并训练新一届美国冰球队。当时苏联冰球队在国际上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六十年代以来连续夺得奥运金牌。在赫伯组队伊始,他就把苏联作…

 美国人崇拜运动明星,甚至超过了对娱乐明星的追捧,因为他们不但有超出常人的腰包,更有超出常人的体格和坚韧不拔的美国精神。《奇迹》就展示着一群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以21岁的平均年龄和六个月的短暂磨合期,挑战经验丰富的冰球头号劲旅,雄据世界冠军地位20年的苏联队。对于冷战时代的美国来说,能源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和惨淡的国内经济形势都令新一代美国人极度沮丧,他们几乎对美国的世界地位失去了信心,而这个时候美国冰球队却以奇迹般的努力获得了1980年冬奥会的金牌,这块重中之重的奖牌,为美国赢得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是一个民族的自信。    对于美国这样的体育大国来说,拿块奥运会的金牌是家常便饭,为了突出本片中胜利的来之不易,电影的开头就按时间顺序闪回着从六十年代以来每年的政治大事件,其中有水门事件、越战、共产主义运动、猫王之死、欧佩克诞生等一系列对美国经济和政治都没好处的历史片段。这些在我们看起来都已经陌生和淡忘的历史,其实正是那个时代最痛苦的回忆,而现在的青年已经不能理解自己父辈的艰难,电影在开头平静而沉重地将这段历史道来,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这群运动员的不容易。    全美所有的明星球员组成的队伍难敌配合默契的苏联队,因为这些明星总是考虑到自己如何能有最优秀的表现。在美国最艰苦的年代,美国承办了冬奥会,于是这场冰球比赛就成了一场政治任务,因为美国人已经无法承受眼皮底下的失败了,更何况是败给冷战的敌手苏联。临危受命的前世界冠军队员布洛克斯决定采用苏联的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全部起用新人,到各个大学冰球队找最合适的队员,组建一支团结的队伍,让整个队伍去对付苏联,而不是单个的明星。布洛克斯的训练方式极为高压,强调对战术绝对的服从,甚至还有些纳粹倾向。队员从懵懵懂懂到自觉地为美国而赛,简直就是咱毛泽东时代的老女排精神的再现。与此同时,布洛克斯也遇到了家庭危机,年轻的队员总是想着泡妞,队员们的家庭也躲不过经济危机,街上停满了抢购汽油的车辆。巨大的压力没有把他们压垮,他们战胜了全美明星队,奥运会开赛前三天败给过苏联,守门员还受了伤,但最后却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毅力创造了奇迹。    由于扮演运动员的都是正宗的大学冰球队成员,他们的球技自然不在话下,并且,其中还有当年冠军的儿子施奈德,由他来扮演老爸确实当仁不让。因为美国的大学运动员都同时有自己的专业,本片得以找到表演专业,且还是冰球运动员的MichaelMantenuto,这个帅气而充满活力的小伙子,表演自然而到位,为全剧增添了偶象感。看到这些年轻的运动员表演自己的生活,一次次在冰面上做最高速的滑行,直到比赛中激烈的过人和传球场面,丝丝入扣的专业精神令本片成为独树一帜的真正运动片。   本片的摄影技术也呈现出《上帝之城》手提摄影的那种激烈运动和机位的频繁变动,对冰刀划过冰面,激起水花的近距离特写都令比赛现场更激动人心。既然看现场的录像就已经足够激烈,那电影只有比那个现场更激烈,更紧张才能体现出电影艺术的特质。从这点上,本片无疑极为成功,几场比赛现场的激烈程度各有不同,最后和苏联的关键比赛也是一个高潮迭起,越临近比赛结束越是激动,穿插着现场解说员高亢的,甚至是完全偏向美国队的解说,抛弃了对苏联队动作的讲解,然后又用短促的镜头不断闪过现场美国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助威声,越到终场这种镜头的转换越快,而解说员的声音一直贯穿着全部剪接,紧张到了要闭气的地步,而影院的观众也是声声叫好,几乎到了旁若无人的地步,仿佛真是在看一场不知道结果的现场直播。等到胜利来到,镜头又飞快转入离开现场,独自安静痛哭的布洛克斯教练,一静一动,一张一驰,既有胜利的沸腾,又有理智的冷静,把全片的节奏推向最高潮,同时也避免了节奏和煽情的失控。    与其说本片是运动电影,倒不如说是个绝对政治挂帅的电影,处处充斥的是美国为中心的视点,于是这种政治上的拔高就令本片的奇迹扩大了其内涵,这个不仅是冰球队员的奇迹,更是全美国人的奇迹,是他们在现场的不断鼓励令自己的队员达到了最高的士气,发挥了超常的水平。与此同时,他们也打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标语,从精神上压制苏联,而比赛现场几乎看不到任何苏联啦啦队。看到这会儿,你就深切感到东道主的优势,甚至连第二场结束铃声响起时的那个有争议的进球也被判为有效。联想到中国女足在美国失利,毕竟东道主就是东道主,这个巧可不是一帮铿锵玫瑰的顽强就能代替的。本片的政治性还表现在时时刻刻把苏联当对手上,从建队一开始就把苏联当作对手来研究,而那届奥运会美国和苏联的对垒在半决赛,电影却彻底放弃了对决赛的演绎,仅用一句画外音交代了结果,或许那场比赛更精彩,但对手却是资本主义阵营的自己人,对政治社会的贡献必然比不过美苏争霸的刺激。     正赶上《奔腾年代》被奥斯卡提名,这种政治挂帅,弘扬逆境中崛起的美国精神的题材再次找到了一个被关注的理由。本片甚至可以说是《奔腾年代》的孪生兄弟,或者根本就是模仿秀,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时期,穿插了许多历史的片段,极力渲染了困境中沉沦或者艰难生存的人民。然后这些艰难的人民都似乎不加考虑地把运动当作渲泄的出口,要用强悍而公平的运动精神来激励自己,但到了电影结束,却都没能说清楚这种运动的激励究竟对美国人民的士气产生了如何长久点的影响。联想到我们的老女排,她们五连冠曾经在那个时代摘掉了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也同时树立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新时代女权主义理想,而咱国家那个时候,娱乐活动和政治关注点又很少,女排确实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群英雄。等到女足横空出世,她们即使获得了同老女排不相上下的辉煌,得到的关注也无法和那个时代相比了,毕竟时代在改变。同样的,放到本片的理解上来,如果说《奔腾年代》的人民确实没什么别的可以关注,把力气全花到赛马上,那么到了本片展示的那个时代,似乎人民有更多的事情去忙乎,光抗议苏联就够他们忙的,更不必说年轻人玩叛逆了。这就导致了本片政治背景的过度强调,叙事手法的程式化,看到一段就能预知下一段的情节起伏,似乎那个时代这场比赛真的成了全美国的焦点,迪斯尼公司直奔主题的主旋律情结不免露出了违背历史本色、而过于煽情和拔高的马脚,令本片难以达到运动史诗所要求的说服力和复杂性。    对于这个套路简单,而摄影和表演一流的作品,美国的媒体自然是少不了褒扬和揶揄共存,但总体还是呈现了肯定的态度。《丹福邮报》评价本片“精神力量高昂且气势骄人”,《芝加哥讲坛报》说它是“摇旗呐喊时代有效的怀旧”,《达拉斯早间新闻》说“显然的,电影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悬念,但本片努力做到了用大量运动电影的俗套把观众的兴趣牢牢抓住的效果,把关注点放在人物塑造和细节上”。但一向喜欢看到创新的《纽约时报》就没那样客气了,米切尔说,“这个美国冬奥会冰球比赛的灰姑娘版本电影做的是回收利用老一套的编故事方式的勾当”。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