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回事:手艺人的真实现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谈什么情怀!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10:00:10人气:0
寻找手艺

视频寻找手艺状态:第5集年代:2017

主演更新时间:2023-12-11 12:47:42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 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从情感上,它甚至是一部主旋律纪录片,但它放下以往纪录片的高高在上,而是从个人情感切入, 以极强的代入感,带领观众体验一次真诚的文化之旅。 在前期拍摄,本片没有一丝摆拍及人为导演痕迹,完…

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没套路。通常CCTV系统的纪录片拍摄团队想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都会先联系当地主管宣传的部门或当地电视台。这些部门就会提前安排好手艺人穿好行头,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场地里面,以表演的形式给导演和摄影来上这么一段。然后导演拿出朱军当年的套路对这些手艺人一通暗示、煽情加吹捧,让这些手艺人讲出一些或感慨或悲情或有内涵的道道出来,最后拍成一部气势恢宏、充满了时代精神、充满了精益求精精神的伟大纪录片。可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条件并没有,导演他们没这个资源,不知道要拍啥的情况下就去了,基本上是逮着什么拍什么,其实我觉得他们不拍摄一下装修工人真的是挺可惜的,这可是目前中国存量最大、也最有活力的手艺人啊。其实看过这个纪录片你就多多少少能明白手艺人是咋回事了,工匠精神又是咋回事。所谓手艺人就是一群由农民或准农民构成(没有歧视,我只是说他们的构成)在最恶劣的环境、使用最粗糙的工具、从事着最没前途工作的一群人。从这里面能找到工匠精神么?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因为太奢侈。当然部分因为为宗教服务的匠人是除外的,我觉得那也是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工匠精神。其实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工匠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就铺天盖地的了。后来想了想好像也就是从老罗开始喊以后才被广为知道的,加上最高指示的加持,工匠精神就成了中国人的某种追求了。其实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工匠精神是有很多误解的,这里提供一点我的见解,首先声明这个见解可能是很错误的,因为这只代表我现阶段的水平,但我绝不是想当然的胡说,我也是有一点自己的依据的,因此也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带有依据:1、中国文化是有工匠精神传统的,看看我们留下那么多NB的文物就知道了!!的确我们的文物博大精深,其中不乏让我们现代人看了都叹为观止的东西,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的确也都是古代匠人们精益求精的产物。但这就能说明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么?我觉得首先要搞明白一点,这些东西是匠人们自己出于对工艺的不懈追求,还是因为需求方的强势压榨。景德镇的瓷器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如果是匠人们自主对工艺的不懈追求,那么景德镇的瓷器应该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制作水准,至少应该是持平的。但事实上,明清两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都是前期质高,而后期质次。康雍乾的瓷器是出了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实际上审美情趣从雍正开始盛极而衰,工艺水平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清晚期出品的瓷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认为是不具有收藏价值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已经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反而越做越差呢,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工匠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工艺、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从来都不是工匠说了算的。工匠都是老百姓出身,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需求出发点就是能用就得了。所以景德镇的瓷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被官方按照不同的需求要求着,遇到强势审美情趣高的皇帝,他老人家要这样要那样,下面干活的人谁敢不给他做出来么,甚至像雍正皇帝这样审美情趣高,又深度强迫症的老板,还会派个督陶官,整天耳提面命,这个你给我改成什么样,那个你给我做细点。不好好做你大哥年某某的下场你懂的(潜台词)。您看看,老板都事必躬亲到这个程度了,下面干活的敢不好好做么。请问这和工匠精神有啥关系,工匠们心中应该只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吧。所以有工匠精神的一直以来都是老板,因为只有老板才有资格深度强迫症,匠人们累的七死八活,冒着高风险职业病的危险哪有功夫跟你讲什么精神,吃饱饭保住脑袋才是要紧的。景德镇官窑的残次品率一直很高这个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来,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品质产品是用钱堆出来的,工艺提升节省成本这种事老板管不了那么细自然也就没什么人在乎了。2、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们什么都玩得转,所以我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现如今我们又有钱了,全世界买买买,搞的前几年全世界都在抱怨中国人所到之处无不物价暴涨。全世界大城市的房价就不说了,能源、矿产品、进口高档木材、珠宝、豪车、贵金属、甚至尼泊尔的菩提子也被中国人炒到天上。其实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明清时期就曾经发生过,明清家具大发展,我们买光过印度的紫檀,爆炒过缅甸的翡翠,导致亚洲象的大量死亡。但是否原材料的极大丰富就能带来工艺水平的极大提升呢,我觉完全不是这样的。拿明清家具举个例子,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京做、苏做、广做,京做没什么好说的造办处的工艺,基本就是奢华路线,用最好的雕工最好的材料,基本和民间无缘。广做和苏做就看出区别了,广州地处沿海,是高档木材进入内地的关口,而实际上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大明大清,从海外运进来难,从广东运到内地更难,特别是没有大运河的南部地区。因此广州的家具行木材丰富,而工艺人才不丰富,相反苏州人才丰富而稀缺材料。这就导致了制作方向上的不同,广做家具追求用料厚重,雕工繁复,工艺水平特别是家具结构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苏做则恰恰相反,工艺复杂榫卯结构的创新,工艺水平的进步从未停止,审美情趣也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有人说苏州师傅做一把椅子做完了就很少的一点锯末,而广州师傅做完了一把椅子大块大块的废料、刨花一堆一堆的。由此可见材料的丰富不但无法带来工匠精神,反而可能会扼杀工匠精神。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材料便宜就多用材料喽,工人便宜就多用工人喽,材料和工人都不缺的土豪就随意任性喽!3、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的变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实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都没自己做过任何东西,而且还有一点强迫症的先兆。什么叫好,合适就是好。这跟找老婆一个样子,自己是个屌丝就找个女屌丝做老婆,非要非白富美不娶,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么。就算有这个想法媒婆未必答应呢!大家都有装修的经验,实际上如果你选择全包,和工长或装修公司谈好了,把钱一付你就不管了,等搬去装好的房子时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艳。但如果你选择自己找工人来施工。每个步骤都事必躬亲,你就会发现装修过程你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你会发现这些装修师傅一点都没有工匠精神嘛!干活的时候能糊弄就糊弄,只要能达到驴粪蛋子外面光的效果他们就满足了!不是拿胶对付一下就是东修西补给你糊弄好。这简直让人不忍直视,民族的工匠精神哪里去了嘛!!其实B站很多弹幕都能看到这种吐槽,比如那个日本万年笔的纪录片,就有“靠,塑料,什么鬼……”,“看到502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工业用胶,不是应该用天然的么”,“这是化学漆,怎么不用大漆”……人就是这样,你又不懂人家的工艺,强迫症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作祟,就嫌东嫌西,你怎么不想想塑料的都卖几万了,用象牙、牛角、玳瑁(能不能做都是回事)这种名贵材料做出来的你消费的起么。工艺应该是用合适的成本做出相应档次的产品销售给具有这种消费能力的人,不然呢!全都追求顶级奢华的材料,无以伦比的工艺,做出来没人买,这种匠人有生存的空间么,就是再有情怀的社会也不能养一群这样的匠人啊。总结其实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因为自己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二把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匠人的世界。你说他们有多高大上么,并没有。工艺水平多高么,并没有。反而是一个个灰头土脸,做着有时候甚至都谈不上适销对路的过时商品,生活在温饱线附近。但这就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工匠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并没有工匠精神传承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即将也必然被淘汰的行业。也许会有一些进化,有些工匠晋升为大师,成为艺术家,有些工匠晋升为表演者,有些工匠被晋升为商人或者厂长,但绝大多数工匠势必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发展的大潮里面。这一点既不必痛心也不必纠结,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相信世界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改变。我们从来不追求永恒,永恒是哪些小国寡民物质极度匮乏的民族追求的东西。我们应该追求所谓“工匠精神”么,当然,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的并不只是手工作坊、并不只是纯天然无污染、并不只是无限制的精益求精。他追求的是一种精度、一种适度、一种恰到好处。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矫枉过正。我们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气度,没必要去学小国寡民的小家子气。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没有工匠精神就从现在开始培养和发展适合自己的工匠精神。自信一些,千万警惕别给带沟里就好。本文版权归作者纳豆敏感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