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See,and Become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1 07:11:21人气:0
生命国界

视频生命国界状态年代:2005

主演雅艾尔·阿贝卡西斯罗什迪·泽姆MosheAgazaiMosheAbebe更新时间:2012-09-10 00:23:48

刚刚在今年的法国电影凯撒奖上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生命国界》,是一部反映种族关系问题的作品。本片讲述的是一名叫什洛莫的埃塞俄比亚男孩,命运在几天内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苏丹边境的难民营中,被母亲叫醒,送上从以色列来的保护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的卡车上,临行前母亲只是说:“生存,适应”。孩子不知道妈妈要他适应什么,混迹在一大群人中踏上了远离家乡之路。在人群中,有一位女…

2007-1-10  生命国界,Go,See,and Become。一部看似反映种族关系问题的作品。  全片将近两个半小时,但看了不到一半,已经和《黑暗》并列一起,被我认为是这两个月里看过的上百部电影里最好的两部。  影片题目很大,感觉在泛说种族上的无国界,就像说音乐无国界一样,总显空洞,实际上,这部由法国,比利时,以色列和意大利的合资影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也是让人看得郁闷的电影,但事实不是。电影去年在凯撒奖上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生命国界》已经说明剧情不会沉闷,可看性会很强。同时在2005年柏林电影节获得了“欧洲影片标签”奖,全景单元观众奖以及人道奖,也说明这个电影不会是一般的闷片。    12点多的时候,我打开播放器,边吃着碗里煮的鸡蛋,里面放了白糖,冰糖,红塘和果汁,今天的蛋我觉得煮得刚好合适,接近九分熟。然后准备边吃边看,可电影序幕开开始,里面那段《出埃及记》刚完,就停了下来,那种悲悯的气氛让我不能在继续看下去。  影片进行到十来分钟,那种悲悯的配乐让我立即想到另一部电影——《流浪者之歌》,曾经的“南斯拉夫”,也就是现在的埃塞俄比亚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最宏大叙事的电影,一个基因里写满流浪信息的民族的流浪史,那种悲悯的氛围给我的印象至今清晰。。。看完电影,一看资料,证明了我的感觉,电影的配乐居然真的由库斯图里卡的御用配乐大师布雷高維克担纲。  电影大体由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的序幕部分开始,文字引入苏丹,埃塞俄比亚的历史,然后画面带入在苏丹边境的难民营中,九岁小男孩Solomon被母亲叫醒,然后被送上从以色列来的保护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的卡车上,临行前母亲只是说:“Liveand Become”Solomon带着这句话离开,简单一句话,这也十整部电影宏大主题最精准的概括,也是Solomon后来长大后一直迷茫的,不知道妈妈曾经那句话要他适应什么。。。一个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的女人出于同情和怜悯的帮助了他,她替Solomon编了他的家谱和身世,然后把他带到了以色列,完成了现代版的“出埃及记”。  然而这个好心的“母亲”也因疾病去世了,只是嘱咐他学习传统文化,记住自己的父母名字,祖父母名字,永远不要遗忘。然后这些小孩被送到以色列的学校学习文化知识,Solomon的孤独和迷茫让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家,暴打寝室对他友好问好的同学和吃饭时候对他恶作剧的同学。在校长教训以及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依然不悔改,最后被一家当地善良的夫妇领养,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他得到夫妇两个比自己亲生儿子和女儿更多关爱的环境下,长大成一个聪明英俊的黑人小伙子,这是电影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就是Solomon长大后的事,关于如何面对自己喜欢的白人姑娘,如何完成母亲那句话的遗愿,那个从小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对母亲的思念,还得面对自己多年来始终为自己不是真正的犹太人的困惑,最后学医回家。  如果说这个电影就这么简单的被分为三个部分,那只是一个故事而已。电影里让人感动的细节太多,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的眼睛都浸着没流出的眼泪。从开始那种满地被贫穷,疾病困扰的非洲人让人无法面对,这开场十来分钟的铺垫已经足够。这是我见过的最真实的非洲,没有《走出非洲》里被美化到极致的非洲,那些漂亮的行拍,也没有《何处是我家》里作为德国人故事环境下被苍凉化的非洲,甚至比我很喜欢的《不朽的园丁》里的非洲更为让人难过。。。  电影最为让人感动的地方在第二部分。当小Solomon第一次在以色列的学校洗澡,看到洗澡水从地下的洞里流走的时候,发疯似的尖叫,老师抱着他说这里不缺水,你是在为他看到水的浪费而发疯了感动吗?不仅仅如此,在电影的第三部分,他回忆起他的家人,他的哥哥就是在一次取水中被人打死。这种照应互文的地方很多,让观众产生双重的刺激。比如家里的小孩问他喜欢什么运动,他回答说走路。这一回答如此温暖,而电影后半段几次给他脱鞋走路的细节,第一次是在树背后脱掉后,导演给了一个特写,如此的有力量,尤其是最后电影那震撼人心的画面,他在贫民窟里看到自己的母亲,然后脱鞋庄重的走过去。。。  这种手法在另一部南非电影《黑帮暴徒》里有,但这部电影里用得更好。多条线索的并行,最后才揭开,他在辩论赛里把上帝与月亮比较,那是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对母亲无时无刻的思念;认为亚当的颜色是红色,那是因为他一直困惑自己是不是犹太人,也因为他被自己喜欢的姑娘叫红皮肤小子。。。  而这一段里那些小的段落和细节一直左右着观众的情绪,从夫妇家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开始,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聪慧的孩子,而这种聪慧又与敏感紧密联系起来,所以父母也是小心翼翼。特别是弟弟的童言无忌,他在哭墙下写下想见妈妈的愿望后,在饭桌上被弟弟点穿。要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被别人知道的。然后妹妹用小手在桌子底下握紧他的手,这些细节总是那么的温暖。母亲在学校知道老师要他转学,因为其他家长的异议,不想自己的孩子和这个来自非洲的带这疾病的人一个学校,妈妈知道后,在校门口大骂那些人白痴。。。  虽然我把电影分为三个部分,但这其实是电影在细节上的感人基础上,整个叙事上的成功。而且是多条隐藏线索的叙事,更让电影控制度增大,而且在前两部分自然而然形成的线索更是让人部易察觉,或许导演自己也没察觉到,都是由那些对应的细节来完成。导演应该是个法国人吧,这样的法国导演,的确太少见了。  越写越絮叨起来,总有太多的细节打断我的思路,所以索性什么也不再写了,就像姜文那句论断一样,影评家评电影,就像太监论美女一样。。。,就让它成为太监吧。何况我只是絮絮叨叨的感受,只需要感受。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