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给这部电影打六星!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19:38:09人气:0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我的男朋友

视频克里斯托弗及同党/我的男朋友状态年代:2010

主演马特·史密斯伊莫琴·普茨托比·琼斯琳赛·邓肯更新时间:2012-09-07 15:17:57

本片是BBC的自制电视电影,取材自英国当代文学大师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自传小说。原著记录了克里斯托弗(MattSmith饰)从1929-1939十年间游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见闻,直到1939年他动身前往中国。电影着重描写他如何从盖世太保手里救下令他神魂颠倒的扫地男孩汉兹(DouglasBooth饰)的经过。其间穿插他与摩登女郎罗丝(ImogenPoots饰)的真挚友谊以及和犹太富贾鲍比(WillKem…

同志。二战。作家。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就基本确保了我的评分不会低。事实上——我想打六星。其实二战/纳粹早就是个被拍烂的题材,关于纳粹对同志的迫害也少有能超过Commelesautres和Bent的,然而即使有了这么多已经拍过的电影,本片依然丝毫不显多余。(下文先讲二战,再讲同志)且不说MattSmith活灵活现的表演以及他蹩脚的英式德语猛戳笑点(当然还有其他人的德式英语),且不说各种熟面孔各种穿越,且不说潇洒的Jean一句carpediem道出心声,且不说每一帧画面都美得让人想截图。或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出彩的特点之一就是那种“英国人在德国”的视角。张爱玲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人的一个普遍特点:漠然,越是要紧的事情越是漠然——这是个中性的词。恰恰对于战争对于迫害这类情感强烈很容易涉及politicalcorrectness的话题,这种淡淡的态度反而能屏蔽干扰、透视得更深,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触探至深。而事实上,主人公并非完全是个隔岸观火的看客——违和地套用一个人类学术语,他这是典型的参与式观察。处于是与非之间、旁观与参与之间、冷静与冲动之间、理智与情感之间。以这种状态来看一段复杂历史,是最好的、看到的东西也最有趣。另一个让我很震撼的点是:用物品说话。片中那些最“虐”最适合煽情的情节,恰恰是用最不带感情的方式处理的——静物的呈现,房间内物品的变化,没有任何语言,因为其中的内涵早已超过了语言的边界。我知道在一些人看来这或许就是玩了些符号游戏而已,但当你看到那本写着“不规则动词”的本子,没有人再能不向符号的力量臣服。除了烧书以外全片仅有的两个暴力镜头(如果不算SM的话),就是Kristalnacht(标志着大屠杀开端的水晶之夜)和纳粹当街殴打一犹太人。然而即使是这样赤裸的暴力都是以一种符号性的方式表现的——前者只用了一声玻璃碎裂声和一队举着火把穿街而过的袖章佩戴者,后者则是Hakenkreuz(弯钩十字)巨大阴影下模糊的人影(倒是重点在Jean的反应上)。这看似粗略草率,在我看来却很值得玩味。因为——当时,人们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没有人看到暴力。甚至没有人觉得那是暴力。更因为——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力,恰恰不是血腥,而正是这样的不动声色。烧书的处理方式却又有不同。但即使在这个直接表现暴力的场景,那些烧书的盖世太保依然是模模糊糊的背景,重点在火、书和Christopher上。这位反对作秀式文化的criticalintellectual(批判型知识分子),这位作家,眼睁睁地看着王尔德、海涅、托马斯曼...被火焰吞噬。在火焰的另一端,一双同样震惊而悲哀的眼睛,两个萍水相逢的作家心照不宣地点头。在这样的荒谬面前,语言和文化有何用?所谓的文明又算什么?...最后,Christopher只能不停地重复一句shame。一语双关。既是羞耻,更是痛心。或许,对于纳粹的这一段,最一针见血的话就是房东那句淡淡的:yougetusedtoanything。习惯,使暴力和霸权成为理所当然。(我想到格拉斯了...)~~~~说了这么多,都忘了提全片的主线——Christopher的感情生活了。在临近结尾处,当Christopher与他的挚友Wystan面对苍茫的大海进行着典型的英国式淡漠谈话的时候,Wystan总结性地评价说,Christopher始终只是在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某个cause或者为了拯救更多的人。这其实也是困扰Christopher多时的问题。但在最后——Christopher想通了,他为他的同性爱人Heinz奔走、为Heinz与各种权力体系发生冲突、为了与Heinz在一起而背起一个时代的重负,这些的出发点或许是一己之私,却在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同志平权的共同cause——公民运动最初就是从每一个个人的一己之私开始的。这倒是恰恰触及到了一个至今(至少在国内同志平权界)还热议着的话题,简单说来就是:当一个社会里还有很多人挣扎在饥饿线上、面临各种直接威胁到生存的问题时,做同运(同志平权)是否是一种奢侈?但其实只要想想christopherandhiskind,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最初正是因为被威胁到了生存,才会去反抗去争取权益啊!同运的起源恰恰就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它不是奢侈,而是必须。当然,最后Heinz活了下来。他选择了妥协——他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不断妥协的人。在美国,他形婚,生子。他希望以此保护自己不受歧视。我猜想,在那么动人的场合下Christopher都拒绝了与Heinz一家一起settledown的邀请,很可能是因为他不认同这种妥协吧。就像他说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cause——gayliberation,又怎会甘于再在异性恋霸权下苟且偷安。~~~~其实电影中还淡淡地涉及到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现代性里的个人主义,比如东西德的不同,比如communism在德国和英国的不同命运以及英国的左翼思潮(到底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地方!),比如classdifference(其实这个好像讨论了很多),比如宗教观念对同志的束缚,比如形婚。但这些也不用这部电影来深入探讨,所以大部分只是一笔带过。(写不动了,就这些吧。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评分不是很高,很有可能是因为看它的很多不是它本来的预期目标观众吧。)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