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西斯的凝视》拉片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11:45:10人气:0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

视频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状态年代:1995

主演哈威·凯特尔厄兰·约瑟夫森玛雅·摩根斯特恩萨纳西斯·韦戈斯更新时间:2013-05-01 10:33:52

有一部电影胶片,是记录巴儿干半岛在20世纪开始的生活,那时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电影的开端也是丛拍摄战争开始的,那么将近一百年以后呢?东欧的国家开始拒绝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电影了,主人公是个东欧羿美国导演,来这里寻找那部电影胶片,可是战争爆发了,塞族人,穆斯林,还有斯罗文尼亚,到处都是战火,还有游行示威的人们,导演决定离开希腊的城市,漫游整个巴儿干,寻找那部胶片…

这篇影评也主要是针对视听语言的,在情节和主题上也稍作个人分析(很多人看不懂剧情),电影的其他方面不涉及。好了,正片开始。电影一开始的字幕: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和大部分开头字幕的功能一样,这里的“凝视”也差不多涵盖了影片大部分的主题,且影片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跟“凝视”有关。看完影片,我们发现,“凝视”的含义其实最少有三层,这点我会在后文中详细提到。接下来放映了一段忙碌的纺织工人工作的纪录影片,导演以男主的口吻提出了几个质疑:1.其中内容是否属实?2.真的是(希腊)第一部影片吗?3.第一次以这个地方(艾德拉村庄)为焦点?看完影片,我们知道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1.内容不属实。其实际的情况与记录影片所描述的乌托邦情境是完全相反的,那里充满了战争和痛苦,而不是忙碌的纺织;2.不是第一部。在这部影片之前,还有三卷更早拍摄的未冲洗的底片被隐藏起来了。这三卷底片也是贯穿全片男主所寻找的目标。3.不是第一次。第一次以艾德拉为焦点的还是那三卷未冲洗的底片。真正骚的地方开始了:①场景:男主(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在海岸边得知三卷底片的由来和去处,他决定为它们踏上一段旅程。这里的长镜头非常有意思,先用黑白调拍摄,用以直观表现讲述者描述的过去的故事,当镜头重新变回彩色的时候(过渡手法),摄影者便倒下了,镜头回归现实。只用色调变化就实现了想象场景和现实场景的融合,可谓简洁有效。将两种场景放在一起拍也使主角思考的过程更直观,好像我们也跟着男主思考了一次似的。这比直接切场景回忆的方式多了好多层蕴意。这部电影里还有几处用法类似的地方,且每次都会有一个相应的过渡元素,接下来我也会着重阐述。这里提出了影片讲述故事的明线:三卷底片。②场景:男主在街上看到了打着黑伞的观影群众、打着火把的颂唱队、防暴警察,他想快速逃避这里有一个视觉上的象征元素,就是男主在上出租车前碰到的美丽女人。他对着女人内心独白了好几句深情的话。个人觉得美丽女人其实是对祖国的象征,从他这些话里的指代性就能看出来。他怀着复杂的情绪回到祖国,肯定有一大堆话想对其倾诉。观影群众、颂唱队、警察应该也有象征意义,这里就不多分析了。③场景:尤里西斯在边境碰到老人,同意同行并送其回家旅行途中有一段主观视角长镜头,我们看到难民伫立凝望的场景,背景乐也是很好地表现了他们的苦难、无奈和男主复杂的情绪。送老人回家,老人竟呆滞在原地,显然克瑞沙已经完全变了(岁月的洗礼还是战争的洗刷?都有吧),她感到极其陌生,不知要去何方。这里有个对老人的环拍,逐渐从全景拉到远景,我们看到了街上空无一人,于是,陌生感和迷茫感加强,我们完全体会到了老人所感受到的陌生。④场景:在火车上由于护照问题被扣,在边境,他决定去普罗夫迪夫(有位电影人被放逐到这里去了)这里也是将幻想和现实场景拍到了一起,我们跟着男主一起亲身体会了一番两位电影人过去被放逐的遭遇。这里的过渡元素就是在边境给护照盖章的人。⑤场景:男主来到布加勒斯特(他的家乡),因为两兄弟说过这里可以买到制作电影的机器。男主又开始幻想了。怎么拍的:男主站在车厢门前,主观视角看到过路的军人、行人(过渡元素)。接着年轻的母亲入画。男主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回到车厢后,火车上的布景相应地也变了,变成以前的风格。接下来的场景:(苏联的)武装车满载士兵,合唱着喀秋莎;打着红色旗子的工人?(工人的身份是我猜的)安哲不愧是大师,用几队不同身份的人群在街上游走的方式,就轻而易举地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和事件,营造了很准确的氛围。好,最骚最骚的一个场景来了⑥场景:男主回家了,见到了家人和亲戚,他们正在过除夕。在这个房子里男主回忆了很多过往的事,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大家一起过除夕夜、父亲被释放回家、叔叔被带走、父亲拿到了许可、人民没收委员会没收了家具和钢琴、一家人的合照......6个事件,完全浓缩到了一个环境里去拍,只通过几句简单台词或人物的过渡就达到,这种事也就安哲办到了。以下是具体分析:1.男主回到家,镜头跟拍男主绕了房子一圈,让我们对这家人的晚宴有了个大概印象:人多,丰盛,欢乐。注意这一个事件里仅通过男主的逐个问候就介绍清楚了好几个人物的身份:爷爷、蓝杰罗叔叔和其妻子等。我们也知道了,今天是除夕。2.跟拍一圈,镜头从客厅开始,又回到客厅。大家跳着舞,突然父亲回来了。拥抱一番,父亲马上去换衣服了。父亲说了句“1945年快乐”(父亲过往的细节无从知晓,但肯定知道,他是有故事的)(1945年,二战结束了,跟这个是不是有关系?)3.舞会继续。接着进来了两个人,带走了蓝杰罗叔叔(这个叔叔在第一个事件里跟男主妈妈提了句“集中营”有关的东西,估计他就犯到这事了)。这时蓝杰罗回头说了句“1948年快乐”。4.大家继续跳舞(钢琴演奏的旋律是?很熟悉,但始终记不起名字,抱歉),这时候史派洛(父亲)拿到了什么许可(貌似是80个家庭可以离开的许可),大家很高兴。5.人名没收委员会的人来了,一行人开门直接上了楼梯。这时候史派洛说了句“1950年快乐”。这一行人拿走了他们的一些家具,甚至抬走了钢琴。6.一家人决定拍一张“最后的”合照。这时候,男主变成了小孩的模样,也就是发生这些事件时他现实的模样。我们知道了,这些事件都是他的回忆。接着,镜头由全家的全景逐渐前推,给了小孩一个特写,我们看到了主角小时候脸上的表情。接下来,男主在旅馆醒来,所以,刚才那段,也可以解释成梦境。梦境使刚才的超现实场景有了个合理解释,但其实也就是个解释而已。这种浓缩的拍法不知道比分开拍简明了几倍、高明了几倍、张力大了几倍。很有年代感的几件事被一个场景完成,便使观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里感觉。什么感觉呢?就是凝视。凝视,就要省去细节,把握全局。这里的每个事件启程前文以及向下发展的过渡元素分别是:1.父亲回来了;2.父亲所说的“1945年快乐”;以及进门要带走蓝杰罗的人;3.蓝杰罗的“1948年快乐”;以及继续跳舞;4.史派洛的许可证;以及继续跳舞;5.没收委员会一行人;以及史派洛的“1950年快乐”;6.合照。这就是导演场面调度的绝佳典范!!!⑦场景:男主女主共同见证列宁的雕像被组装上船;男女主分开男女主为什么分开,原因是复杂的,不细分析。他们分别时,背景乐是一首很优美的曲子。列宁的雕像这个视觉元素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了。在安哲很多作品里,都存在这样点题性质的意象,每个都犹如昙花一现,却意味深重。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代言人。所以,在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面前,他威严且高大,我们从男主的主观视角看到,运河对岸有大批围观雕像的群众,有的人甚至跪在了地上祈祷...所以,列宁雕像象征着啥里,都懂得了吧...这里有一段对列宁雕像的环拍,恩,意味深长...⑧场景:一位小姐姐带着男主小心穿过边界,来到小姐姐的家,却发现已经被战争摧毁这里小姐姐对死去的丈夫和家人哭喊的话很有诗意。小姐姐扒了男主的衣服拿去河里洗,并让其穿上死去丈夫的衣物,男主合身的体格让她思念加剧,干脆就与其主动亲热。我要说的就是这里的背景音乐,既像赞美,又像惋叹,又像感慨,有可能还有一丝驳斥......安哲精炼的台词也令人钦佩,这里表达小姐姐复杂的情绪并没有多少直接话语,几个动作,几句诗意的话,几个表情就完成了。⑨场景:他来到战火纷飞的萨拉热窝,这个底片被藏匿的最终地方,他找到了化学家,找到了底片这里两句台词很关键,让整个主题完全浮出水面。男主:“你没有权利去压制那种凝视,它是战争、疯狂的行为、死亡、以及其他原因。你没有权利这么做。”化学家:“…而且,如果我不是消失的凝视的收藏者,我又是什么呢?”我们终于明白了,凝视其实指代的就是那三卷底片,它们是一个俘虏(也就是被放逐的电影人)的凝视。那几卷底片肯定记录了当时真实的战争、疯狂的行为、死亡、以及其他原因......这是“凝视”的第一层含义。接下来一段视听立马使讽刺意味上升:⑩场景:二人诗意的对话引出雾天,所有人的狂欢日。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街上演奏音乐视觉:由全景逐渐拉至远景,零零散散的观望的群众,到站成两队的乐队。我们甚至看到了一男一女在简易舞台上上演着恋人的故事。但在雾天的遮蔽下,这种聚集显得很疲倦,却仍有一丝活力。接着,我们看到有人送丧,而墓地里墓碑遍地,几乎没有新的空间下葬新人。听觉:这里的背景音乐美哭了,音乐本身就有“苦难过后,短暂的狂欢”的色彩,这是这部影片中最具标志性的曲目了。这是本片中少有的几个气氛较轻松的镜头。效果:疲软的狂欢,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稀疏的希望。而雾天更是加强了这种稀疏性。同时,雾天也讽刺了战争的危害之大,如果不是上天暂时蒙蔽狙击手的眼睛,人民则绝无喘息之日。而只有在这种短暂停歇下,人们才有机会安葬自己的亲人,才有机会大肆为死去的亲故掉眼泪。当然,效果不止于此,我们各得其解就好。这里的典型人物:弦乐乐队,下葬队伍典型事件:演奏音乐,安葬亲人只用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就准确描述了当时的大环境和气氛,便有着“以小见大”的效果。这可比花多多钱拍大场面有效多了。比如,拍狂欢。一般人的思维是不是“跳舞的、唱歌的、吃大餐的…”应有尽有?那样就不诗化了。好,本片张力最大的镜头来了:⑪场景:男主遇上真爱,与真爱的一家人走在雾中。由于大雾遮蔽视角,一家人一个接一个走向敌人的枪口;男主见证所有人的遇害要是没有这个场景,整部片子的颜色都要淡很多。视听:先是一家人的全景,再通过小孩子将镜头转成中景(近景)和固定镜头(固定镜头的边框其实象征了一个安全区)。接着,固定镜头后,我们只看到满屏的白雾,和一家人从远处传来的台词。几声枪响,我们意识到,他们遇害了。这里所有人的声音都加了层效果,变得很空洞,像是被放在了空旷的深夜野地,看不见方向而随意摸索着。空洞的声音本身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危险。我们并没有看到遇害时的细节镜头以及士兵的相貌。这也许饱含着不忍、饱含着对所有黑暗势力的唾弃,或者,更多的是,像男主一样站在原地的——无奈。士兵台词“上帝赐给我们丰盛的一餐”。短暂的狂欢,还没有认真感受,就遭遇生命的完结。于是,镜头拉回刚才的乐团,显然,有点喜悦气氛的音乐剧已经变成了悲歌。⑫场景:男主回到影院,对着并没有放映底片的荧幕,痛苦地吟诗这里的诗完全就是主角(导演)情绪的浓缩了,其中,诗里的“你”大半指的是祖国和家园,也可能指人民和当权者,也可能指观众。直到结尾也没有给观众放映出三卷底片的详细内容,其实也没必要了。我们知道,那三卷底片所记录的,和男主遭遇到的,没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好,第二层“凝视”就有了:和两位电影人类似的,男主关于他所处时代的希腊或者艾德拉村庄的凝视;第三层“凝视”也有了:我们观众对两段不同主人公的遭遇的凝视。恩,还有更多的凝视,不止于此……镜头由近景逐渐拉至远景,我们看到一个苦苦哀鸣的男主,越来越远…影片结束。主题分析:开头字幕的暗示,男主和化学家对“凝视”的直白解释,加上影片中描述的希腊现实与开头纪录影片的强烈对比,我们大致能把握安哲想说的了:一个灵魂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反思自己的灵魂;一个国家要了解自己,也要反思自己的灵魂;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国家,同样要反思这个国家的灵魂。在这种反思后,人才能更好地作为人,国家才能更好地作为一个国家。何而为人?何而为国?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最直接显眼的主题,更细致的、更深层次的就不多分析了。这也是“凝视”本文版权归作者a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