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与《南京!南京!》:绝对不一样的抗战价值观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9:13:54人气:0
兰亭

视频兰亭状态年代:2013

主演应岳飞段凤娇凌霄林一航更新时间:2013-09-03 09:32:22

1931年冬天的绍兴城,在人们抗议日本人占领东北的声浪中,鸦片却让14岁的孩子--林耕家破人亡。 1932年的夏天,15岁的林耕和另一个孩子--先生,在找回弟弟--林田的同时结识了年轻的恋人方均鹏和阿姿,他们一起在兰渚山深处苍美的蝴蝶湾隐居下来。然而,蝴蝶湾并不是世外桃源,他们避不开动荡的社会环境,躲不掉恶势力的欺凌...... 1933年的冬天,阿姿要生孩子了,方均鹏只好带着她回杭州娘…

继《大劫难》《岁岁清明》之后,肖风导演“战争三部曲”收官之作《兰亭》也露出了真容,一如既往在青山绿水中凭吊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一如既往非职业演员全程原生态演绎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没有枪林弹雨、烈焰纷飞的大场面,也没有宏大的时空跨越,只是寄情于一方故土,却有最深刻的回望和思考,带给观众长久的撼动。看《兰亭》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这几年反响强烈的《南京!南京!》,两部电影对比一起,会发现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则明显在寻求更冷静的思考,从中就可以看出创作者全然不同的艺术追求。如果说《南京!南京!》是以历史大事件为题材,运用具仪式感的影像来构建宏大的战争图景,那么《兰亭》则是一幅小人物小场所的定位素描,用方寸之间的真实凝聚家国之殇,而对于陆川和肖风这么具有强烈作者风范的导演来说,其选用的形式,自然是基于适合个人创作主旨的表达,另一个例子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用美和丑的强烈对比,烘托战争的残酷,同一场战争,在银幕上,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震撼,区别来自作为创作基地的价值观。尽管时下很多人都在念叨着价值观这个词,其实价值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就战争片而言,具体落实在银幕,无异有几项指标,对战争的理解,对正义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南京!南京!》的名片就带有近乎咆哮的意味,表达偏于刚硬,事件做到了历史尺度内的真实和详尽,沦陷、屠杀,有人苟活、有人爆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对正义和人性的表述方面,却偏于执念,最直接的就是对日军的描写,包括角川的故事,这样特例化、艺术加工痕迹非常明显的人物是很难让观众真正理解的。《兰亭》则拥有更单纯的视角,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可贵的是肖风一贯坚持的,不喊国恨家仇的口号,不作任何多余的注脚,只是用这一场发生在田园般梦幻场景中的真实的中国人的遭遇,解构战争的冷酷,因为真实,所以有力。林耕,一个帮派人物的一生,从避世自保到愤然而起,其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真实且扎实的,秀代、书生,他们同样并不具备成熟的革命思想,也没有突然爆发的人性,却能让观众相信,他们确确实实曾经活在蝴蝶湾。而片中唯一清晰刻画的日本人形象,则从一个商人变成了刽子手,在足够的情节铺垫下,转变合情合理,亲手杀掉女儿的戏分让人从内心觉得恐惧。举一个桥段为例,影片中方君鹏和阿姿被处死一段,被斩去四肢的阿资临死前用家乡话向爱人倾吐了自己的无怨无悔,这场戏也证明了抗日题材不必非得撕鬼子打飞机,真实的情感才能动人。而这份真实也让肖风的艺术风格走向成熟,叙事、表演、主题都达到了三部曲的最佳状态,就像片名的来源《兰亭序》一样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于恬淡之中折射出深厚的情感。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