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欲望的重载与递归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10:54:17人气:0
公社

视频公社状态:正片年代:2016

主演崔娜·蒂虹法瑞斯·法瑞斯乌尔里奇·汤姆森朱莉·阿尼特·旺更新时间:2023-12-29 12:47:57

建筑学教授埃里克继承了他父亲在哥本哈根北部的别墅。他的妻子安娜提议可以在公寓中建立一个小小的群居公社,邀请他们的朋友一同前来居住。于是,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经过“面试”来到结束,群居生活却很快从一派其乐融融中生出了诸多不和谐的纠葛……

提到托马斯•温特伯格,就绕不开让他扬名国际影坛的《道格玛95宣言》的开山之作《家宴》,的确影片当时是具有某种开创的意义,DV手提摄影,自然光,现场收音,没有配乐,没有人为设置的道具等等。托马斯•温特伯格近乎教条似的遵守着《道格玛95宣言》,就连当年和他一起起草宣言的拉斯•冯•提尔在宣言下制作的作品也没有做到100%的遵守(《白痴》除外)。《家宴》影片的内容所提到的家族成员间彼此黑暗、龌蹉的过去的互撕也被后来者仿效,有2013年约翰•韦尔斯的《八月:奥色治郡》,但由于好莱坞太过细腻的影像反而减小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不能不说和《家宴》还是差了一截。大多数影迷认识托马斯•温特伯格更多是源于2012年亮相第65届戛纳电影节的《狩猎》,本人认为《狩猎》有些太过精致,当然极其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冷彻入骨的人性展示的确让影片归到优秀的行列,但影片似一道美味的菜肴,确实挑不出什么缺点,但尝过后总是觉得欠缺那么一点滋味。导演影片质量的这种规律化的波动也吻合着几乎每个艺术工作者模式化的创作之路,通常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是厚积薄发之作,多处拼凑的资金和人员让其不需要有时间的压力,导演可随心所欲地通过作品表达和传递自己的美学理念和思想,接下去的作品会因为成名后受投资方的资金和进度的压力,并且要同时兼顾艺术与商业的妥协或仓促之作,没有了前作的惊艳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这次的《公社》入围了2016年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宣布入围影片之初,它就是我一直期待的两部竞赛片之一(另一部是丹尼斯•塔诺维奇的《萨拉热窝之死》)。今日终于得见其庐山真面目,整体上讲,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摄影和画面-摄影是影片的灵魂,当然摄影是和灯光,美工,服装,道具,化妆协作的结果。综合起来呈现给观众的视觉的影像是电影的基本,没有了影像就称不上是电影了,就连德瑞克•贾曼的《蓝》也还是保留了蓝色的纯影像,既将蓝颜色的光投到了银幕上。《公社》大部分采用的是手提摄影,镜头略微的晃动来营造一种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的不安定和逼迫感,当然手提摄影也是导演的风格之一,还有多处的演员面部特写,用表情来刻画人物内心来叙事。画面色彩多为暖色调,比较明亮,例如公社的成员在晚餐时,除了头上的灯具作为主光源,还在餐桌的中间放了很多的蜡烛,让烛光降低色温,使画面色彩尤其是演员的脸部呈暖暖的橙红色调,同时在他们的后面的房间也放置了点燃的蜡烛或开着一盏发着微弱光的灯,营造空间纵深感的同时,但又保证不会喧宾夺主,在白天,他们充分的利用日光,有时明亮的有些刺眼,营造了一种将剧中人物抽离于世界之感,还有几处还甚至逆光拍摄,它起到对比人物的内心的作用。整体在打光方面,我觉得导演是尽可能的利用现有光源而很少的添加人工光源,这也是为了还原和真实,尤其是剧中丈夫艾瑞克在卧室向妻子坦白他有外遇的一场戏时,应该完全是利用室内现有灯光拍摄,真实而压抑,这种画面色彩和质感以前常见于和拉斯•冯•提尔中期的影片,像《黑暗中的舞者》,《破浪》和《白痴》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家宴》中,怀念那一时期的他们的影片,每一部都有一种震撼而绝望的美。音乐-影片用的配乐不多也不少,在配合故事内容的前提下没有喧宾夺主。在以下的几处场景中用到了配乐,刚搬进新居的一家人女主安娜和女儿告别去上夜班和转天他们美好的一天的开始,安娜和妻子的情人爱玛相约逛街和在长椅上交谈,依靠公车玻璃休息的艾玛爱玛和几近崩溃的安娜失神地坐在餐厅里,女儿弗瑞杰决定让母亲安娜离开公社,小男孩威拉德在他们吃饭时突然昏厥和在海边给他骨灰送行的人们,还有最后母亲走后剩下的公社成员的聚餐。它们有衬托快乐时光的欢快,温馨时刻的轻柔,悲痛绝望下的凄凉,每一处应该说恰到好处,没有十分精彩但也无过失。影片也用了两首舒缓好听的英文歌曲,都是出现在比较温馨和谐的情境,一首男声的歌曲出现在开头迁入新居幸福一家的高光时刻和影片最后安娜离开后公社重回正轨成员间的聚餐交谈,一首女声的歌曲出现在艾玛刚加入公社时安娜和爱玛暂时的和平相处,这也和剧中人物的情绪刻画相得益彰。表演-让温特伯格的这部影片没有滑向平庸,女主安娜的扮演者崔娜•迪斯霍尔姆居功至伟,她最终凭借本片斩获柏林影后奖杯也是对她超群演技的肯定,得奖也算是实至名归。以前我看过她和温特伯格合作的《家宴》,还有她和苏珊娜•比尔合作的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更好的世界》。崔娜•迪斯霍尔姆的表演风格是朱丽叶•比诺什和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混合体,于佩尔的表演阴郁,塑造角色总是在优雅中透着一种破败的美,而比诺什风格清雅而灵动,迪斯霍尔姆两者兼而有之而且要偏向比诺什多一些。这次在《公社》中,她是全片的灵魂人物,影片中几处面部的特写,她用拿捏精准的表情将一个一开始建立美好公社的前景的憧憬,中途不得不接受丈夫情人的加入的尴尬和无奈,到情绪崩溃尤其最终被女儿劝离和丈夫一手打造的公社团体的绝望和失落到最终的坦然,演绎得无懈可击并令人信服。除了崔娜•迪斯霍尔姆,还要提一下女儿弗瑞杰的扮演者玛莎•苏菲•沃斯汤姆•汉森,她的角色是影片中公社集体的一个纽带,她准确诠释了一个机灵,有主见和情窦初开的十四岁年轻女孩,她最后选择让母亲离开公社和她为自己的决定的悲伤和痛苦的表演非常的自然并且蕴藏着惊人的情绪爆发力,虽然没有从众的外表,但这应该不妨碍她的发展,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演技更上一层楼并且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故事-影片的故事或者说剧情,实际上前面也有零星的涉及,这里就系统地整理一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家三口搬到一个450平米的郊外别墅居住,丈夫艾瑞克是大学里面教授建筑的老师,妻子安娜是知名的新闻主播,还有一个鬼机灵的女儿弗瑞杰。由于艾瑞克担忧房子的花销太大,安娜建议招募一些人居住,形成公社的模式,一来可以分担房子的挑费,另一方面她觉得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首先他们先邀请了他们的朋友,留着八字胡,穿着高领毛衣,有些愤世嫉俗的奥雷戈;有和各种男人交往,有些大大咧咧的莫纳;有带着一个有先天心脏病儿子威拉德,带着眼镜,说话做事比较稳重的斯蒂夫;有比较沉着的迪特;还有丹麦语讲得不是很好,经常被迫换工作,动不动就哭泣并留着一脸络腮胡的艾伦。成员招齐之后,艾瑞克将别墅的产权让出,分成几份使每个成员平均拥有,后来艾瑞克的学生爱玛和他发生了婚外情,艾瑞克也把事情如实地和妻子安娜讲了,安娜并没有大哭大闹,还算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最后艾瑞克决定把爱玛带到公社一起居住,安娜也暂时接受她,但当她听到丈夫和爱玛在旁边卧室做爱的声音,她彻夜难免,最后导致了在电视台直播新闻时情绪的崩溃。她的情绪一天天的变坏,公社的成员要举手表决谁去谁留,最后女儿的选择让安娜绝望,但后来她与女儿的交谈,一觉醒来的她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影片最后,安娜与丈夫、女儿还有公社的其它成员告别,离开了她的家,接下来日子,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公社的成员有说有笑地在窗外和煦的阳光下享受着他们的早餐……这是一个古典的,有着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的故事,剧情的铺陈和处理还算比较流畅,情节安排不突兀,情绪渲染和把控比较节制,除了艾瑞克三次突然发怒的设计略有些唐突,其它没有明显的缺点。社会性-影片有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外壳-公社的概念,这个具有乌托邦社会性质的人类幻想的国家或社区的形式,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他的《国家篇》中提到了“理想国”的组织,他把他的“理想国”描绘成,在政治上把人分成了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卫国者才有政治权利,除了卫国者和兵士,其余的人必须要劳动;经济上,他主张财产绝对的共产主义,包括共有妻子和孩子;对于国民的教育,这里分为音乐和体育是首要的。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政治哲学理念被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所继承,在其基础上,他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并完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乌托邦》,从此以后“乌托邦”一词就成了“空想的国家或社区”的代名词。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国度里,是自由、民主和博爱,生产力和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劳动是必须但不是为了赚取物质,财产按需分配,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当然除了托马斯•莫尔,还有好多的哲学家和学者对其乌托邦,或者讲空想社会主义都进行过研究和探索,但其形式和托马斯•莫尔的大同小异,其根本还都是植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影片《公社》只是源引了“乌托邦”这样一个躯壳,其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放到其它的社区形式下任然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导演没有就生活在“乌托邦”里面的成员在其这种社会形式制约下和人类的本性的冲突做在广度作为探讨,除了一次奥雷戈言语上挖苦没有分担房租压力的艾伦几句,并且偷偷烧毁了一些他的私人物品,基本上,成员之间没有大的摩擦,彼此相安无事,不能说其乐融融但也不见大的分歧和争执。导演这样的处理让他没有好好利用“公社”这个载体,而让它和导演的表达产生了某种不兼容。导演只把中心放到了艾瑞克的婚外情,和把情人爱玛接到公社而逼走妻子安娜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设定,不可否认导演是想在原始的性、欲望或者说婚姻与公社的形式的矛盾和不可调和性上做纵向的剖析而不作扩展性的探讨。17世间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在任何政治还不存在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欲保持个人的自由,但又想得到支配别人的权力,这两种欲望本质上相互冲突,就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把人生带到一个险恶和残酷的地步。同是17世纪的经验主义的始祖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一切人在行为上必定总是完全被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的欲望所驱使。影片中安娜在现实世界是以女强人的身份存在的,她看上去为有她目前的丈夫而满足并且幸福的,但艾瑞克对于爱玛的移情又脱离了她对他的情感掌控,安娜同时又寄希望于社会契约下的婚姻,她不能容忍这种一夫多妻的形式,而他的丈夫艾瑞克对于年轻美貌的追求的欲望和安娜对于婚姻契约的要求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在公社这种形式下,他的行为没有触犯其规矩而让其平安无事。但安娜作为传统社会所理解的情感的受伤害方,觉得她的自我利益和全体利益出现不可调和时,她没有像自由主义倡导的远虑,既让自我利益的调节以是其和长远利益达成一致。所以她自暴自弃的行为举止和其和谐的公社的宗旨相背离,于是导致了最终她被排挤和驱逐。女儿作为涉世不深的人类代表,她是最容易适应任何政治结构模式当然也包括公社这种形式,所以她以集体的利益出发而狠心地让母亲安娜离开,她势必成为这种政治形式的核心力量、拥护者、保卫者或殉道者。而其它的成年人不过是暂时地享受这种生活的新奇感,现实世界在他们脑中形成的思想迟早会使这个脆弱的政治形式分崩离析,甚至悲剧的产生,所以影片最后公社成员其乐融融的就餐画面不过是衰败之前的繁荣,暴风雨前的宁静。本文版权归作者titwo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