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背景知识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6:48:48人气:0
羞辱

视频羞辱状态:正片年代:2017

主演阿德尔·卡拉姆卡梅尔·巴沙卡米尔·萨拉米戴曼德·布·阿布德更新时间:2023-12-29 13:13:35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在媒体的推动下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动荡。看似两人之间的小事,实际上牵扯出整个中东的政治及信仰问题,由此影片引发人们有关真相、信仰、人性与和平的思考。男主卡梅尔·巴沙凭借此片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

一、历史背景中东地图1.黎巴嫩的面积大约相当于日本的秋田县,人口约为500万(约相当于日本福冈县),其中约100万为难民。2.黎巴嫩是所谓”小政府“的典型代表,中东地区言论最为自由的国家,文化产业相当发达。3.各种伊斯兰教派(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等)及基督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马龙尼礼教会等)并存。影片中托尼所属的就是马龙尼礼教会(简称马龙派)。4.1975年内战爆发,一直持续至1990年。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黎巴嫩在法国控制时期,确立了按宗教教派分配议会中议席的方式,分配比例一直持续到内战前。但由于20世纪以来黎巴嫩的伊斯兰教徒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基督教徒占一半的人口结构,围绕议会席位的政论不断激化。第二,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以色列在黎巴嫩攻击巴勒斯坦人时,一些属于基督教派的黎巴嫩民兵也从旁协助,导致巴勒斯坦难民及支持他们的伊斯兰教派与民兵组织间矛盾激化。至1990年,由于参战各方都疲惫不已,再加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东,借助叙利亚之后干预黎巴嫩内战,最终导致内战在没有经过深入审判、讨论、反思的情况下仓猝终结,”所有人都是战败者“。战时的民兵领袖成为了战后的政治家,在面对内战遗留的种种问题时,选择扭过头去。因此,本片中的法庭戏,可以看作对内战遗留问题的一次迟来的审判。5.关于黎巴嫩国内的巴勒斯坦难民目前黎巴嫩大概有12个难民营(并不是帐篷,而是影片中呈现的街区形式)。巴勒斯坦难民没有参政权、自由选择职业权等市民权,因此影片中工地老板只能非法雇佣中亚西尔。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区6.巴勒斯坦难民与马龙派民兵组织间的恩仇影片中共提到了两次:第一次是1976年的达穆尔镇屠村。1971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因为刺杀约旦国王侯赛因等行为而遭到约旦驱逐,进入黎巴嫩境内。大量穆斯林难民的涌入引起了以马龙派为主的基督教民兵组织的不满,而后者又因为不断加强对国内的控制而引起人民不满。1976年,巴勒斯坦难民利用内战中的混乱,报复性地对马龙派聚居的达穆尔镇”屠村“。第二次是1982年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1982年,以色列国防军进攻黎巴嫩,攻入首度贝鲁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得不撤出黎巴嫩,这意味着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人陷入无人保护的状态。此时,马龙派的激进政治家巴什尔(亦即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中不断出现在海报上的人物)刚刚当选黎巴嫩总统。巴什尔在选举期间有非常多的攻击性排外言论(类似于电影中托尼的偶像),但在当选后则一改论调,不久又遭炸弹刺杀身亡。支持他的马龙派民兵认为这是巴勒斯坦人所为,于是在以色列国防军的支援下围剿巴勒斯坦难民营。当时负责指挥的正是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一句quot;希望沙龙把你们全部铲除干净quot;会有如此大的分量。二、导演的创作背景1.本片的创作契机来自导演多尔里的个人经验。多尔里表示,他希望表达两个既承受痛苦、又想把这种痛苦归因于他者的男人的对立,而这一创作动机,正是来自于他的个人经验。多尔里出生于黎巴嫩的穆斯林家庭,幼年时敌视基督教,甚至看到有人戴十字架”就想让那个人去死“。内战时,他的一些家人也在与基督教民兵组织的战斗中死去。然而十几年后,多尔里却与一名黎巴嫩的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不久前还让女儿接受了洗礼。这种转变,让他体会到了倾听别人声音的重要性。多尔里希望通过托尼表达:当我们不再把问题归因于他人时,才会发现我们其实经历着相同的痛苦。2.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的共鸣,在创作剧本时刻意简化了历史背景,力图把问题集中在人物性格上。剧本是先用英语写成,再翻译为阿拉伯语的。3.导演希望找一位巴勒斯坦演员出演亚西尔。亚西尔的饰演者卡梅尔与导演此前素未谋面,是通过skype面试的。由于卡梅尔是舞台剧演员,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导致导演对他的表演方式有诸多不满,二人常在片场争吵。直到电影上映前,导演还在担心卡梅尔“会毁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后者竟然得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