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形象及其悲观主义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7:51:57人气:0
哈姆雷特

视频哈姆雷特状态:BD中字年代:1996

主演理查德·阿滕伯勒大卫·布莱尔布耐恩·布莱塞得肯尼思·布拉纳更新时间:2020-08-06 21:33:33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Branagh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

首先说一下看完整部影片之后的想法。男主角肯尼斯·布拉纳是从骨子里在诠释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他声情并茂的独白以及略显夸张的举止都将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位是奥菲利亚,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奥菲利亚从一个可爱美丽的姑娘,到后来被哈姆雷特恶意重伤,再到最后因为丧父之痛而被活活逼疯,凯特的表演亦能纯情,也能疯癫,实在是恰到好处,而回到奥菲利亚这个角色本身来说,她虽身为贵族千金,却活得如此可怜、卑微,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哈姆雷特作为整部悲剧的核心,他的身上也透露着浓烈的悲观主义气息。整部影片中,哈姆雷特多次感叹生命的渺小易逝:他对着镜子念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一场生与死的选择;看着挖坟人对待骷髅的随意,他联想到这些人生前的光鲜和智慧,感叹他们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自己的生命也终将消逝,成为无人问津的一具骷髅。哈姆雷特认为生命是渺小易逝的,一方面父亲的意外之死让他痛不欲生,感慨生命无常;另一方面,从他对待其他生命的冲动、任性,不加珍惜,也足以见得。奥菲利亚与他如此深爱,可他仅是将其看作一颗棋子,在复仇的道路上,他不允许任何人的插足,于是就连最心爱的奥菲利亚他也能恶言相向、恶意中伤,劝她削发为尼,这般始乱终弃。奥菲利亚虽然伤心欲绝,但幸而有父亲的安慰,使她得以解脱。可哈姆雷特杀父之仇未报,于是仍就任性行事,将躲在窗帘后的奥父残忍杀死,父亲突如其来的死亡成为了压死奥菲利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哈姆雷特的冲动、任性在这两件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替父报仇是行侠仗义,但这些举动也无疑将他刻画成一个自私自利的恶人形象。如果说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冲动的,或许显得片面,就情节来说,哈姆雷特其实是冲动和克制的结合体。但这里的“克制”又是贬义的,与其说他克制,不如说他精明至极,他绝不在国王祷告赎罪之时暗杀他,以免以恩抱怨,国王虽然躲过了一劫,但奥父就没有这么走运了,这或许就是哈姆雷特所认为的命运的使然——人终有一死,也是他为自己脱罪的说辞,因此他全无忏悔之意,还认为这就是多管闲事的下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而哈姆雷特却将尸体移走,想要欲盖弥彰、销声匿迹,奥父身为堂堂御前大臣,葬礼却是暗中操作,这更是让他的女儿为之发狂。然而这样一出悲剧绝不会就此收手,莎翁的悲剧就是要全军覆没、无人生还。这是悲剧的极致,也是悲观主义的完美诠释。细究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对于生命易逝的感叹,又让我联想到大约早《哈姆雷特》约600年的苏轼的《前赤壁赋》,其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感慨不正是在说同样的问题吗?探索生命的意义从来就是人类从未停歇的使命。但我不想也无能将这个问题放大来谈,仅从这两部文本自身而言,他们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哈姆雷特》这出悲剧传达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性,而《前赤壁赋》却是在人生的渺小中体悟活在当下的豁达,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两位一流的文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文学的伟大所在。我们同是这世界的芸芸众生,因此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不应有确切的结论,论争就是最好的答案!个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代表了悲观主义这一派的著作,1996年的电影版也可以说是诸多《哈姆雷特》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了!本文版权归作者Hau_ui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