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他让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6 16:33:39人气:0
恐怖分子的孩子

视频恐怖分子的孩子状态:BD1280高清中字版年代:2017

主演阿布·乌萨马艾曼·乌萨马乌萨马·乌萨马更新时间:2020-08-06 19:37:57

塔拉勒·德克回到了他的家乡,在那里他获得了一个激进的伊斯兰家庭的信任,并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长达两年多。他的照相机提供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洞察,了解在伊斯兰哈里发长大意味着什么。

这部纪录片是第一次对恐怖分子进行近距离地观察和纪录。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是叙利亚人,因为2011年开始的叙利亚内战,他不得不离开故土,流亡德国。2014年,他伪装成同情圣战的战地记者,混入了一个叙利亚北部的恐怖分子家庭,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两年半。这部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6。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恐怖分子——阿布·奥萨马。他是8个孩子的父亲。像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们。但这样的爱,却因为他的极端主义思想,变得可怕。他是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的狙击手,同时也是扫雷专家。阿布对孩子们的爱,与恐怖主义难解难分。孩子们的名字,全都和恐怖袭击或恐怖分子相关。有的孩子的名字,是为了纪念9·11的发生。他最爱的大儿子,名叫奥萨马,是为了纪念基地组织的创始人本·拉登。在他心中,对恐怖主义的狂热,与对儿子的爱,已经交缠不清,很难分开。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待生命,异常残忍。他们日常的玩乐,和正常孩子也都不一样。——比如杀鸟。大儿子奥萨马抓了一只小鸟,把它交给弟弟哈塔布玩。小鸟啄了哈塔布一口,于是,他们决定杀了这只鸟。完成之后,刚刚学会走路的哈塔布向父亲邀功:爸爸,我宰了它。奥萨马开心地说着他们杀鸟的过程:“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还没成年的孩子,已经目睹过爸爸斩首“敌人”的画面,并以此为榜样,在动物身上练手。通过杀鸟,阿布完成了对孩子的一次残忍教育。——比如做炸弹。模仿爸爸的工作,把炸弹埋在土里。——比如打架。因为有人骂了他的信仰,他就打回去。然后向爸爸告状,爸爸会教训那个冒犯真主的孩子。而他们的爸爸——阿布,也为孩子们的残忍而骄傲。他会跟朋友炫耀,刚学会走路的儿子,看到女孩子出门,就会拿枪对着她,想要射她。他甚至怂恿自己的儿子:如果看到女孩没戴头巾,就可以开枪射她。尽管,这个小女孩是阿布的亲侄女,而且才刚刚2岁。别以为是玩具枪,这些孩子拿来玩的都是父亲用的真枪。阿布非常肯定,等孩子长大了,要把他们都送上战场。或者不如说,他生这么多孩子,就是为了把他们都送上战场去送死的。因为这些恐怖分子相信:“每有一个孩子被杀死,将会另有一千个孩子出生。”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全都源于他们的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思想。为了实现他们狂热的“理想”,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同时,对自己的牺牲也毫不在意。在一次扫雷中,阿布被炸掉了左脚。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这是“真主的旨意”,开始转作幕后工作——制作炸弹,继续为组织效力。他也丝毫不动摇,继续把十二三岁的儿子们送到恐怖组织训练营,接受残酷的训练。训练营里条件极其简陋,十几二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破败的房子里。每天的伙食,只有7颗枣,“喂蚂蚁都不够”。而训练的内容,更让人震惊: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胆量,教官用真枪实弹,对着他们的头边射击,孩子们不能动弹。万一不小心被射中,教官也不会对此负责。在训练营,孩子们继续被灌输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思想,要他们追随基地组织。训练结束之后,合格的孩子,会被挑选出来,送往更高的训练营,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接着,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会被送上前线,走上他们的父辈的道路,参加恐怖袭击。最后,大儿子奥萨马表现出色,被选上继续训练。小他一岁的弟弟艾曼则被淘汰,回家继续读书。兄弟俩的命运,可能从此变得截然不同。这时,导演也返回了德国,与这一家人分别。02影片上映后,得到诸多好评,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但导演塔拉勒·德尔基,却收到了恐怖分子的死亡威胁,可能从此再也无法踏上故土。他以生命为代价拍出的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些恐怖分子是什么样一群人,他们究竟在想什么。这些人,可能和正常人一样,也有父爱、亲情。但对极端主义的狂热,扭曲了他们的正常情感,让他们可以送自己的儿子去送死。而最可怜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可能从小就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对生命极端残忍,也有很大可能,会走上和父辈相同的道路。这样的死循环,才是恐怖主义最可怕的地方。这样的死循环,有解吗?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扎克•伊博黑姆。2014年,他上TED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变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的父亲是埃及裔美国人,因为策划恐怖袭击而被判刑、入狱。从小,父亲会带着扎克接触恐怖组织成员。这些人,他都亲切地称为叔叔。还不到7岁,父亲和叔叔们,就会带他去打枪、训练,给他灌输很多关于种族、宗教的偏见。但在学校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和社会组织之后,扎克开始意识到,父亲所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一个人的种族、信仰、性取向,和这个人的性格没有任何联系。”而最终,他也完成了对父亲道路的超越:“暴力不是宗教或种族与生俱来的,儿子并不需要走上和父亲相同的道路。“与此同时,伊博黑姆也提醒大家,伊斯兰信仰与恐怖主义不能画上等号:“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群体,都会有一小部分人,对他们的信仰太过狂热,以至于认为他们应该用各种方法,让其他人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这次新西兰极右翼恐怖分子对穆斯林的残忍行径,也让我们看到:有问题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利用狂热的意识形态,把暴力行为和极端思想合理化的恐怖主义。伊博黑姆的反省与超越,让我们看到了解开恐怖主义死循环的希望。而这样的希望,即使在生长环境更糟糕的阿布的孩子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被哥哥问到为什么不一起去恐怖组织训练营时,艾曼回答:“我更想去学校”。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比在训练营里更灿烂的笑容。虽然不知道这样平静的校园生活可以持续多久,但希望也许就藏在孩子心中埋下的爱与理性的种子。在即将分别时,艾曼为即将去训练营的哥哥朗诵了一段课文:“你要教我们什么是爱与快乐,因为那在生命中很重要。”也许希望就在这里。微信搜索添加公众号:小田和她的男朋友不定期推送有温度、有思考的影视推荐文章。你的点赞与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本文版权归作者潛微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