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痛不医,心瘾难愈——Kate/Guy家庭篇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6 01:15:16人气:0
深地第一季

视频深地第一季状态:更新至05集年代:2020

主演安娜·弗莱尔罗莎琳德·以利亚撒西妮德·基南查理·卡里克更新时间:2020-08-06 21:20:45

本剧改编自知名作家PaulaDaly“温德米尔湖”系列小说中的两部,故事讲述了三个女人对孩子和丈夫犯下足以改变人生的错误,并造成了无法预估的严重后果。她们的孩子年龄相仿,每天在校门口上下学碰面,彼此的人生互相连通又独具特色。Lisa的生活乱成一锅粥,她嫁给了一个不分昼夜工作的出租车司机,生了三个孩子,自己经营了一个狗狗寄养店,还要出去打些零工,同时兼顾繁重的家务。理疗师…

一个家庭是一个有组织结构、互动模式、动力耦合的生态系统,常常所见,被系统选中的“有问题的人/病人”往往是系统结构与机制规则的“判逆者/局外人”,很多时候也是它的“最大受害者”,也就是“弱势边缘人”,而Ta们往往是女性与孩子。而若居于系统权力上位的父母不去认真直面彼此间的关系与婚姻问题本身,而是“本能”地/潜意识地采取回避策略转移视线、释放问题张力,其中一个惯用的策略就是从其它家庭成员中找个“有问题的替罪羊”。不幸的是,在家庭的封闭系统中被选中的往往是孩子。(一)剧情主线中这个延续上一代中产精英阶层身份的4口之家的“平稳富足体面”生活,某一天被长女突然失踪的消息炸裂,也扰动了小镇平静寻常的生活节奏。这起未成年少女失踪事件也成为了贯穿全剧涉及主线支线所有家庭与人物角色登场与故事展开的脉络诱引。从Kate与Guy组建的这个家庭看,失踪的大女儿Lucinda是那个“出了问题”的第一人。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直到最终结果揭晓,你会发现:Lucinda的所有行为呈现与动机,都只不过是对发生在这个家庭中一系列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而真正出问题甚至“溃烂有毒”的是这个深藏秘密的家庭,尤其是居于权力掌控地位的父母。Kate(母亲):外界统一印象中优雅、体面、富足、亲善的她,出身中产以上阶层原生家庭,有强烈甚至偏执强迫的“家庭完整”观念(其中的核心动机又锁定为“留住去意明示的丈夫/婚姻与亲密关系那个完整华美的外壳”,就意味着留住了决定自己存在意义的自体客体,保存了自恋的”完整性“),为此她调动了全身心关注度与资源及力气,只要她认为有助于达成这个目标的人与事(客体化、工具化),她都毫不犹豫会去做、去利用。而近在身侧最好控制与利用又不怕泄露出去有失“体面”的配合者/客体工具,就是她的2个孩子,于是有了对“女儿失踪”的策划与实施,有给儿子生理与精神上”下药“的秘密操作,目标只有一个:利用对一个对她已没有爱意眷恋男人的舐犊之心的预期,赌上自己与儿女安全健康生活的权利与机会,让已因出轨保姆且已育幼女另建家室两年的丈夫“回来”,“恢复完整的家”,也”恢复她完整的自恋与存在感“。可悲的是,这一切不过是她对严重破碎不整的自体自恋在面对关系中背叛分离创伤的“垂死挣扎”式应对策略。剧烈的强迫与控制背后是深入骨髓的恐惧、羞耻与自弃自毁,看上去同步牺牲与摧毁的是离开的男人,实则更是最信任依赖最离不开她的孩子们。这一切是一个自体与自恋严重受损,处于心理与人格边缘障碍状态下的精神疾患者的病理信念与行为,结局可想而知。一个人为什么成为了心理与精神疾患者,涉及许多因素,除去极少数比例的患者是由于生理基因遗传因素起决定性影响之外,基本可以说没有无端天生的心理与精神疾患者,Ta们都经历了一个或长或短但现实存在的”成为“的过程,导致的复合影响因素中一个人所处的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是首要的:原生家庭系统环境首当其冲、后续的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事件经验,所处社会阶层的观念文化影响也不可忽视。从剧中Kate与丈夫、姐姐、儿女等人的互动细枝末节中大约可以复原Kate与姐姐的原生家庭境况与成长脉络:她们年幼时中产成功人士的父亲也离家别居且疏于关爱照料自己的孩子,Kate的母亲也由此(但不仅缘于此,推测她本人也有源自上一辈的不安全依恋的原生家庭议题)处于长期的自恋受损与精神崩溃状态,为挽回“负心人/抛弃者/家族体面”,这位脆弱又愤怒失控的母亲也做出仿佛历史重演的“疯狂之举”:生理与心理上忽视与虐待自己年幼的儿女,她本人持续存在的自毁倾向…从中推测Kate的母亲应该也是一个严苛的母亲(有理由推测这也承袭自她的祖辈原生家庭的保守严格式甚至惩罚式养育方式),从前后两次Kate与姐姐各自面对2个孩子在处于失踪与受伤入院的状态可以看见,姐妹俩不约而同想最先想到的是请孩子的同学帮忙复印作业资料,以免两个孩子回家/伤愈后延误学业。另一个场景则是年幼并常年生活在不安抑郁状态下的儿子,在学校拓展项目现场陷入严重的恐高状态,他苦苦央求想下来时,其它家长与老师都建议让孩子马上下来,而做为母亲的Kate坚决不允许儿子”懦弱撤退“,她在对蜷缩在高处的儿子进行“鼓励迎难而上”的表达与神情,更像是对”不够勇敢的“孩子的威胁,也透射出她本人心底里真切的恐惧——恐惧“脆弱、未完成、失败”的她自已的存在无依感,以及过往曾经类似的恐怖经历。而她为何如此怕,何以如此,可以想见她幼年时是由怎样的教养、规训与威胁恐吓”陪伴“下长大的……自恋父母会把你看成Ta的附属部分,如果你看起来很优秀,那么Ta自然也是。因为在被养育长大的过程中,关于“被温柔地无条件关爱”这个基底性诉求被“釜底抽薪”地撤销,孩子长大一路上乃至可能终生都在以“可以有机会被好好爱一回”视为自己“心理职业”或“第一人生动机”。没被安全妥贴充足给够关爱的母亲(以及父亲),后来Ta一生都处于“自恋饥饿”,自顾不暇,何能自发觉察与足够好地满足Ta人,包括/尤其自己的孩子……Guy(父亲):从剧中呈现出的直接言行与侧面的细节看,他似乎是个有基本“父性”(但也完全谈不上完整与足够)的人,但他有明显的冲动控制障碍与暴力倾向。这是埋下一个隐线是他可能有家暴行为,无论是针对妻子还是孩子。可以想象在儿女成长过程中,他可能的参与是怎样的质量、效用与影响。(三)人的情感信念与关系模式(包括父母之爱)并不是全然天生的,更多的是在成长经验中学习养成的,尤其是从早年的被养育过程中与重要养育者的互动经验体验中习得并逐步内化构建出来的。由令自恋创伤性受损的养育方式抚养长大的人容易发展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与“自己”相对的是“Ta者”,Ta们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体验“Ta者”感受的能力。在Ta的眼中,你不是平等独立的一个人,是Ta不完整心理自体的延伸,满足自恋的触手甚至工具,所以Ta以“自己不能够又想要成为”的标准要求你,修整你;并且你不能分裂出去成为不再受控制的独立的你自己。Ta很可能不是有意的,但Ta是真实地这么认为与行动的。被“客体化控制化程序”养育长大的人,“控制Ta者以令其成为自我的延伸”成为Ta们的本能“默认程序”,带入并呈现于Ta们的关系(尤其是亲子与亲密关系)模式中。Ta们曾经历过过度粘着共生/冷漠忽视,散发着浓郁控制与虐待气息的被养育过程,而真正需要被及时健康理解、回应与关照到的爱的需求却久久未被满足。在Ta们的经验中,“紧密”意味着自我“被吞噬”,分离意味着被抛弃。“被爱的需要”意味着“被拒绝”甚至“被攻击、嫌弃、羞辱”的可能性。做为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中没有经验过的“对”与“够”,怎么能“不请自来”地给予出来呢?另外许多孩童在面对与被卷入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间不和睦冲突(尤其看似需要站位表忠诚时)的经历与体验,对Ta们当时与后来的自我与关系信念影响深远。在此,对孩童时的Kate姐妹,以及她们的孩子致以深深的同情与遗憾悲悯,Ta们承受了这一切,生存(尤其是心理生存)下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希望在各自的人生路途上都能早得疗愈。(四)不可不提的是,“破碎疯狂”的母亲/妻子为什么在这里以及东西方许多艺术作品及社会生活中屡屡出现,仅仅是个体与家庭的“缺失/有病”吗?父权/夫权导向的男权文化,结合内卷、不容错人性异化的阶层价值观与生存规则属性,践行与传达着着这样的有毒信念:一个妻子被抛弃是“大耻”与“恐怖”的、一个“脆弱、失败者”的存在是无价值、边缘的。这不仅仅是个案与家庭心理治疗尺度的问题,也是阶层价值观的议题,是文化、社会观念与支撑体系层面的基底性议题。本文版权归作者树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