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罪(有剧透)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23:48:37人气:0
偷窥狂

视频偷窥狂状态:正片年代:1960

主演卡尔海因茨·伯姆莫伊拉·希勒安娜·玛西玛克辛·奥德丽更新时间:2023-12-21 16:09:04

马克(卡尔亨兹·伯恩KarlheinzBöhm饰)是一名摄影师,热爱摄影的他随身都携带着他父亲留给他的一台手持摄影机。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在城中引起了恐慌,被害者均为女性,死去时,她们的脸上布满了极为恐惧的表情,而仪表堂堂的马克,就是犯下这些可怕罪行的真凶。原来,马克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儿童恐惧的心理学家,作为他的实验对象,从小马克就被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惊吓所包围,这样长久的恐…

《偷窥狂》就是英国版的《精神病患者》。《偷窥狂》倾向于性,《精神病患者》倾向于暴力。《偷窥狂》的源头是父亲,《精神病患者》的源头是母亲。《偷窥狂》毁了导演的一生,《精神病患者》却避过了风头。1960年的赌注确切地说,导演迈克尔•鲍威尔的一生是从1960年5月16日开始改变的。如果他的生命在这一天终结,他仍将成为英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也仍会影响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一大批电影人,他已经赚够了名声。他早期与匈牙利导演艾默力•皮斯伯格合作拍摄了15部电影,赢得广泛赞誉,后来两人分开,他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英国媒体几乎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批评,当时已经56岁的他如果选择退休,也算是功德圆满。但是就在这一天之后的几个星期里,他不仅沦为最糟糕的导演,还永远地丢掉了自己的饭碗。他没有选择退休,却再也没有机会好好工作了。这一天就是《偷窥狂》在英国上映的日子。当天的报纸上写满了伦敦评论家对这部片子的厌恶和排斥,几乎找不到一句表示肯定的话语。他们不仅反感这部电影,还把迈克尔•鲍威尔批为道德败坏、作品质量低劣的导演。《观察家报》的卡洛琳•勒琼是英国有名的女评论家,她的文章在评论界一般起着主导作用,而这次批判中她就是表现得最积极的一个。她毫不留情地直接宣判了导演和电影的死刑:“这是我看到的最恶心的电影了。”这就是1960年。迈克尔•鲍威尔下了的电影史上最大的赌注:他用自己之前所获得的一切赞誉去赌英国人的保守思维,当然,他失败了。当时的英国人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题材,一个变态这样对待漂亮女孩,让他们感到由衷的愤怒。然而,六十年代是保守的年代,也是革命的年代。在评论家愤怒的同时,他们都没注意到自己的思维正在发生改变。迈克尔•鲍威尔电影中的思考方式没有因为评论而得到抑制,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灵感。而此时在大西洋彼岸,另一位在英国出生的导演也在尝试着类似的革命。不过他比较幸运一些,美国评论界虽然同样对他的电影嗤之以鼻,但是观众非常喜欢,他们狂热到要出动警察来维持秩序。所以当这部叫做《精神病医生》的电影在1960年8月来到英国首映的时候,《观察家报》的卡洛琳•勒琼开始怀疑文化潮流已经发生改变,所以立场不坚定的她收敛了一些,仅仅说了几句自己对希区柯克不认同就完事。几十年过去之后,她当时的那些言论变得微不足道,而两位导演对剧本、演员、故事的斟酌,以及两部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又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故事决定一切两位导演都是被故事吸引的。希区柯克第一次读完罗伯特•布洛克的这本小说之后,就给自己身边的人派了一个重要任务:把全美国的《精神病医生》都买回来,找到多少买多少,一本也不能落。他不是想珍藏,而是不想让任何人再读到这个故事。万一导演读到,就会跟他抢着拍,万一观众读到,就会知道剧情了。所以他做好了严格的保密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购买了版权,开始跟派拉蒙公司的人谈自己的电影计划。他信心十足,因为他可以百分之二百的肯定,这是个无与伦比的剧本。可是当他满腔热情得跟制片厂的人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却频频摇头。没人喜欢它,他们不喜欢题目、情节、人物。里面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倒了他们的胃口。希区柯克当然不干。他觉得仅仅为了浴室那场戏,也值得拍。他就想看看女主角演到一半突然挂掉,对观众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他自己看到这的时候就吓了一大跳,所以决定把自己的惊讶转移给广大的观众。派拉蒙的人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他们斗不过眼前的这个胖子导演,所以冷冷地同意了。但是他们不给钱让他拍彩色电影,也不给他请加利•格兰特、吉米•斯图尔特这样的大牌演员,甚至不提供好的场地,费用不能超过一百万,而且最后还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你做好心理准备,想有个好票房,不可能了。”迈克尔•鲍威尔在开拍之前没有受到这么大的刺激,因为他的声誉,很多条件都是只要他提到,就会有。从遇到剧本,到决定开拍,一切都有条不紊,完全属于英国的绅士风格。他和剧作家里奥•马克斯在一家餐厅会面,两人互捧了一番,才进入正题。里奥•马克斯非常有礼貌地提出:“鲍威尔先生,假如有一个用照相机杀人的故事,你有没有兴趣拍成电影呢?”鲍威尔隐隐意识到了这种想法的独特,并表示赞许。后来他听马克斯解释,自己也去翻阅资料,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恐怖片。他一直都想拍出《吸血鬼》、《科学怪人》和《木乃伊》这样的电影,但是读过剧本之后,他觉得自己不用制造出一个恐怖的怪兽形象,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能巧妙地超越这些电影的成就。他喜欢这样的不落俗套,放弃了自己之前拍摄哥特式恐怖片的想法,进入了心理分析的领域。几天之后,他对马克斯说:“那就叫《偷窥狂》吧。”马克斯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他连连表示不能用这个名字,因为评论界肯定会误会,抨击这是一部影响极坏的电影。而且观众定位也有问题,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部色情片,对此敬而远之,而想看这部片子的人,又会把它当作色情片来看……迈克尔•鲍威尔倒是满不在乎,听他这么一说,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抛出这样的话:“没关系,总有几个观众没想歪的。”一错再错的演员不幸的是,马克斯说对了。迈克尔•鲍威尔受到攻击的原因,除了题材,还有角色的问题。如果饰演连环杀手的卡尔亨兹•伯恩不表现得那么令人怜悯,能够稍微凶狠一些,情况可能还不会那么坏。但迈克尔•鲍威尔从来没有想过让主角演得更像杀人犯,而希望通过他的表演,唤起观众对这位“变态杀手”的同情心。因此,他放弃了包括劳伦斯•哈维和德克•博加德等有名的演员,表示必须找到完全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才肯罢休。最后卡尔亨兹•伯恩的表演启发了他如何进一步挖掘影片的本质,更加细致而深刻地剖析一个连环杀手的心理状态。确定连环杀手马克的人选之后,他对其它演员的选择更是“错上加错”。他让自己9岁的儿子出演影片中连环杀手的童年时代,自己演他那个痴迷于“窥探恐惧”的父亲。在片中,导演把蜥蜴放到儿子床上吓他,抓住儿子受惊大哭的每一个镜头,并以此为乐,评论界看到这简直都要疯了。他们马上抓到了把柄,拿导演的道德问题作靶子再容易不过。不仅让别人去演,还要自己现身说法,谁都能看出你居心叵测!彻底让观众崩溃的是莫伊拉•希勒。1948年,迈克尔•鲍威尔和艾默力•皮斯伯格导演的《红菱艳》获得巨大成功,也奠定了这两位导演的地位,莫伊拉•希勒优美的舞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此后她也成为了人们爱戴的芭蕾舞神。但是令观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优雅的女人竟然要在片中遭遇惨死的命运——马克用尖利的刺刀刺向她的喉咙,她惊恐万分,死后还被装进一个木箱子里,马克则平静地把这一切拍下来,回家玩味。评论界一致认为导演试图毁掉莫伊拉•希勒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迈克尔•鲍威尔罪责难逃。在另一个片场,希区柯克正在为自己挑选的演员安东尼•博金斯而沾沾自喜。他的出演帮了希区柯克一个大忙。制片厂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小说,特别反感里面的杀手诺曼•贝兹,这导致当时将小说改编成剧本的约瑟夫•斯蒂法诺都心灰意冷。可是当希区柯克提到安东尼•博金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斯特凡诺的灵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他懂得该怎么塑造这个无辜的杀手,同时让女孩们都迷上他。确定了安东尼•博金斯之后,他们知道该如何吸引观众了。最兴奋的还是希区柯克,他激动地想着观众会被骗得有多惨:首先他们会为那个贪心的女主角感到不安,然后很震惊地看到她居然就这么死掉了,接下来他们都觉得诺曼•贝兹只是个恋母的可怜孩子,都认为杀手就是他妈妈,结果最后看到的是一句骷髅……他还和剧作者秘密商量,绝对不能让剧组的人们看到最后几页,他们一旦知道,就得一直呆在片场,防止结局外露。《精神病患者》里的偷窥狂“《精神病患者》让观众成为了偷窥狂。”——希区柯克在主题上,这两部电影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偷窥狂(peepingtom)的一种更学术的说法就是窥淫癖(Scopophilia),跟《精神病患者》片尾中阐述的精神分裂症一样,也是一种心理病症。其实这是一种性行为,有这种癖好的人喜欢通过窥探别人来获得性愉悦。片中的马克和他的父亲都是有这种症状的受害者,马克的父亲喜欢用蜥蜴吓唬儿子,或者让儿子惊醒,然后将他恐惧的样子拍摄下来自己回味。而马克则在照相机的三脚架里面暗藏这一把尖锐的刺刀,女人在恐惧时的表情能够唤起他的性欲,所以他热衷于把这一切拍下来,独自玩味。然而,当我们看到电影里的马克在饶有兴致地观看16毫米的杀人影像时,观众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偷窥的队伍,成为了偷窥狂之外的偷窥狂。相比起来,迈克尔•鲍威尔更注重“性”的层面,这也让他的电影更加大胆,成为了更大的靶子,而希区柯克则注重于“震惊”,他最大的目的几乎就是让观众吃惊,所以也没想着要挖太深。有意思的是,迈克尔•鲍威尔表现的是“爱列屈拉情结”(即恋父情结),而希区柯克表现的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恰恰都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两个精髓。虽然两位大导演并不知道对方在拍什么电影,但是希区柯克对“偷窥”的情节也有自己的考虑。诺曼•贝兹的房间里有一个小孔,就是用来偷窥隔壁房客的一举一动的。拍摄“浴室谋杀”的时候,几乎包括观众、导演、剧组人员、诺曼•贝兹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了偷窥的一部分。饰演玛丽安的女主角珍妮特•李在戏里戏外都有被偷窥的压力,尤其是戏外。她后来回忆说:“我很清楚,整个剧组的人都在偷窥我。我一丝不挂地躺在那里,他们就眼睁睁地看着我。”这是她一辈子就难度过的时光,她非常非常紧张和害羞,强烈要求用布条遮盖住自己重要部位。希区柯克简直要愁死了,他为了缓解珍妮特•李的害羞心理,花500美元请了一位拉斯维加斯的脱衣女郎,说如果拍不成,只能用她做替身了。但是希区柯克说完之后又反悔,坚持让她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用78个不同角度的镜头对她拍摄。珍妮特•李有时候觉得身边就是一群窥阴癖旺盛的色狼,几乎心理崩溃,希区柯克就对她说:“你得了吧,我们在海滩上还没看够吗?”迟到的认可《精神病患者》上映之后,迈克尔•鲍威尔去看了。他那个时候正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没有人再给他投钱拍电影,他前途黯淡,清楚一生名誉已经毁于一旦,但是看到《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他还是眼前一亮,表示非常崇拜这个与他心灵相通,有着更自由的文化环境的英国导演希区柯克。“看来还是我不够高明,没想到他能把这样的片子拍得这么幽默。”迈克尔•鲍威尔打心底羡慕他,看着他对英国媒体几句批评话不屑一顾,实现了自己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愿望,又精力旺盛地去完成他下一部经典之作《群鸟》。而作为更有深度的《偷窥狂》的导演,本该获得更大的荣誉,却开始艰难地度过灰暗的一生。唾沫横飞的评论界掩盖住了一些必要的声音。并不是所有人都持同样的观点,当时的一些电影人看到《偷窥狂》之后,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决定让它回归到应有的地位。这些人当中,就有马丁•斯科塞斯。他是迈克尔•鲍威尔忠实的粉丝,他热爱《红菱艳》,喜欢他很多的作品。他知道评论界的愚昧,将《偷窥狂》视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科书式影片,认为本片和费里尼的《八部半》将所有与影像有关的事情都已经解释透彻。他与另外一些深受鲍威尔作品影响的人将《偷窥狂》再修复一遍,在1979年重新公映。快要进入八十年代的英国当然不再像以前那样保守,但毕竟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年,即使人们希望这个导演再次执起导筒,拍出一部更加经典的电影,鲍威尔也很难再有这个精力了。现在电影重获认可,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他忠实的朋友马丁•斯科塞斯将自己长期合作的电影剪辑师塞尔玛•休恩梅克介绍给他认识,让鲍威尔在晚年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他1990年去世,在那时,他又被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偷窥狂》被列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他知道这一切必然会到来,只不过没想到它竟迟到了整整三十年。本文版权归作者邓若虚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