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让女人理解母亲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17 05:42:13人气:0
母与子

视频母与子状态:正片年代:1947

主演娜奥米·沃茨安妮特·贝宁EileenRyan塞缪尔·杰克逊更新时间:2022-10-11 10:31:24

凯瑞安(安妮特·贝宁AnnetteBening饰)年仅十四岁就怀孕生子,之后,年少无知的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一晃眼三十多年过去,当初的那个小小婴孩在凯瑞安的心中分量却越来越重,她无时不刻不思念着她。 伊莉莎白(娜奥米·沃茨NaomiWatts饰)漂亮性感,辗转在不同的男人之间,如鱼得水。向往自由的她从来没有想过会让孩子牵制住自己前进的脚步,因此早早就做了节育手术,然而,一场意外的…

为了减少情绪性的表述,并没有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来写这篇影评,后来又拖拉了近十天才看完第二遍,也并没有找出怎样明显的社工视角可以介入。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片给我再上了一课,即西方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情感牵连就像我们东方人一样,而母亲的爱是没有国界和文化之分;还有更甚于我们的表达,就是在导演在表达这些细腻的情感时,恰到好处的配乐似乎比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本土文化音乐更加符合。是的,相比于散文般的叙事方式,这部电影最打动我初心的是里面几个特定场景的配乐,好听、舒服并且直击内心,也许与心跳的声音同频,有种让人心旌摇曳的感觉。大概就是配得上朱自清的《背影》朗诵调的那种,写完这篇,我应该要去找找。非常巧合地看到这部电影,大概是优酷大数据根据我的浏览记录和相关演员的结果,关键词是亲情和影片中那个饰演要收养孩子的黑人女性的演员,她在社工电影《彩虹艳尽半边天》里扮演了一个在福利署负责儿童家暴工作介入的人员,《彩虹艳尽半边天》作为“有色人种、妇女、家暴、儿童”等等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代表,是社工推荐看的。由于影片纯英文对话且没有字幕所以看得比较艰难,后续再看一遍后值得细细地去讨论它。说回到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算触动,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观影过程也像是在一片静静的流水中感受着,大部分时间非常平静但剧情吸引人看下去,而且当那些动听的音乐响起时会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应该是来源于人世间最深的情感所带给人的共鸣,和对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失去生命的惋惜,以及与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感受到痛苦时引起的共情,还有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最终释然的开阔心境。等到第二遍的时候,一些感受性的东西在减退,不由自主去关注其中那些吸引我的地方,以及开始想那些吸引来源于何处?又是为什么?虽然是剧情片,但是影片里的唯一感情爆发镜头对人还是很有震慑力的。突然间要面对失去一个本该属于自己抚养的孩子,也意味着成为母亲的梦想瞬间破灭,这个女人在医院的崩溃失控似乎难以理解可有了上述两个原因似乎也说的过去,就这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女人对成为母亲的渴望和不能的失落,让人直观地看到潜藏在女性身体里的巨大能量,更加契合了影片所要传递的主旨,即女人对基于母与子关系中“母亲”这个角色的渴望。这种潜藏的能量就是影片的张力,不只是潜藏在她的体内,也潜藏在白人女性的身体里,当然也潜藏在这部影片的每个女性即母亲的身体里,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经历她们的释放。一部关于母亲的影片,每个母亲所具有的性格自然各有不同,然而生命轨迹却几近相似。正如我们所有的共识,一个母亲不是天生的,先是别人的女儿,然后是他人的妻,最后才是一个母亲。所以,从一开始,伊丽莎白的出场,她就用利落、强大和无所谓的姿态伪装自己,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她拒绝成为母亲,却在意外怀孕后逐渐接受了自己成为母亲的命运,同时因为体内的小生命忘却命运加在她身上的悲剧,这是她的能量。51岁的嘉兰因年少犯下的错误惩罚自己,同时对母亲的爱也产生了隔阂,两者交织使得她对周围有一种天然的冷暴力对抗,理性付出和无法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然而母亲的去世使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而通过她人搭起的桥梁解开内心的疙瘩后,她体内的能量得到释放,也终于学会接受她人的关爱和表达。再有嘉兰的保姆,她的母性能量是对年幼子女的爱护,面对雇主的责难依然不卑不亢维持自己和孩子的自尊,诠释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平等。未婚先孕的女大学生不理解母亲也不愿接受意外到来的孩子,用送她人抚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立和冷酷,但是最终又是以背叛一个满怀信心的人宣告了作为母亲的权利,想必是她的母亲让她一夕之间改变了主意,二人之间别扭又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最终通过那个戏剧性的爆发镜头予以化解和重新启程。当然还有嘉兰的母亲,黑人女性的妈妈……属于她们的特有能量无一不是告诉大家:作为女性——母亲,在对子女做出干涉的同时,最开始到结束都是带着无限的爱,努力去弥补犯下的错误或者用死亡来弥补这中间无法填补的沟壑,因为不可能每一对母子之间都是皆大欢喜,所以能看到悲欢离合。一部关于母亲与子女的影片,似乎道尽了人世间一切可能的悲喜,或沉重或轻松。每个人都可能失去母亲,也可能面临失去孩子,失去母亲的孩子当然是一种悲剧,但是也可能意外收获另外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牵连,她可能遇到一个暖心的同事,遇到一个涉世未深的盲人孩子,遇到一个早已视为己出的养母,甚至只是一个到家保姆一个异域的陌生人,总之一种不幸不至于连着另外一种不幸。于是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一些无可奈何(Careen没有见到女儿也没有在母亲生前解开那些疙瘩)和既定的现实(Lisa不想怀孕却意外怀孕又因怀孕而死)之余,我们也不难看到那些属于人与人之间牵绊所爆发的闪光点,比如凯特的善意,男护工的真诚和其女儿对Careen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还有事务所里黑人上司的理解和支持。除了这些属于人间温情的闪光点,构筑起这部影片动人的很多细节同样值得我们观后回味,由此带来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领会到导演那种明明白白的启示、一点微小的“企图”是快乐的。比如伊丽莎白遇到的14岁盲人女孩,两人之间的交流映射着她与刚生下自己的母亲的一种交流,看着盲人女孩对未来的忧虑,对性充满渴望和无所谓的态度,可是实际上她只有无力承担任何东西的幼小身体,作为女主的伊丽莎白,开始真正理解那个14岁的母亲抛弃自己的现实。而到最后俩人在电梯的最后一次相遇,那么近,盲人女孩对她的存在毫无知觉,像是宿命中那种母女无法相认的必然,此时镜头里女孩的表情一直是模糊的,只有伊丽莎白复杂的面部表情,那背后的心理活动或许是怜惜,想跨越时间长河给那个年幼的母亲一个拥抱,或许是那些曾经的期盼和怨恨终将放下,变成了对新生命延续的期待以及自己要成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感。再有一个场景也让我触动,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是Careen与继女之间在野餐时分发食物那一刻的推让,一方面似乎看到了那个无法独立作出自己决定,无法承担自己犯错后结果的14岁母亲反叛的影子,另一方面坚持凡事要自己来,不去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总是错解他人善意,似乎是那件事带来的后遗症,也或许是性格的本来部分,像今天大多数的我们,在每一次面对他人善意的背后,总会怀疑是否有自己还没预料到的失去,从而过度应激?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总会受到过往事件的影响,在母与子的关系中,从来没有一如既往的贴心和完满,总是夹杂着各种痛与遗憾,可是母爱深沉,无需太多的解释,也无需赞美和过度的赞扬,那是一种本能的女性潜质。只不过在这份最深沉的感情周围还有许多晶莹剔透的叫做“沧海遗珠”的东西,一定要用心,用情,共情共存。本文版权归作者窗外那棵树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