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本片叙事方法谈——一部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6 21:19:21人气:0
孪生陌生人

视频孪生陌生人状态: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年代:2018

主演西尔维·埃尔泽塔-雷利艾迪·格兰德罗恩·格特曼伊万·勒柔斯更新时间:2020-08-06 19:28:13

New York, 1980: three complete strangers accidentally discover that they are identical triplets, separated at birth. The 19-year-olds' joyous reunion catapults them to international fame, but it also unlocks an extraordinary and disturbing secret that goes beyond their own lives - and could trans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forever.

本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本故事素材的离奇度,又因为其真实性,深深碾压了一把观众情感。但影片巧妙的叙事手法同样功不可没。从始至终紧抓观众注意力,突出前后情绪极大反差,在气氛营造上不输悬疑类型片。整部电影主要通过当下对事件亲历者的采访,以及对过去事件的再现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过往再现包括演员情景重演、过往真人秀回放、家庭录像回放、老照片、老报纸、老资料片等至少7种形式交替表现。形式的多样带来观影的新鲜感和未知感,因为不知道下一次的重现会由哪种形式表现,甚至你会先行预测。特别是情景重演的形式,配合恰当的音乐(如重现公路夜奔时的激情摇滚乐,和重现结婚浪漫时的温馨流行乐),就像在现实中插入一段段不同类型的的剧场表演。纪录片容易产生无聊和疲惫感的特色标签由此已被摘除。对亲历者的采访,影片5/6的比重只选用一种方式:亲历者在近景距离内直面镜头叙述。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营造出一种角色直接坐在我们对面谈话的错觉。观众成了镜头外唯一且直接的倾听者。并且影片没有设置旁白这一角色,所有线索展开都是通过叙述者的表达,叙述者的倾诉即是我们认知的全部。观众没得选择,唯有跟随叙述者一步一步探知黑暗现实的真相,不知不觉中被代入成解谜的热衷参与者。毕竟真相谁不想知道呢?而很多观众观影后产生的极大不适感,除事件本身的现实荒诞外,影片前后两部分刻意营造的巨大情绪反差,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不适。影片上半部分主要讲述三胞胎重聚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红极一时的盛况。明媚的色调、动感的音乐,以及家人和他们自己饱含激情讲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精彩。都营造出一种氛围:只要兄弟三人团聚在一起,幸福成功都会随他们而来!观众也和上个世纪的美国人民一样,喜闻乐见他们的成功与喜悦。而影片后半部分从实验被披露开始,色调灰暗、配乐悲情,以及事件当事人负面情形不断的呈现,这时能感觉到的唯有不安、迷乱和压抑。同时影片在很多细节处,对三胞胎命中注定同一性的突出,如唯有安迪和鲍比两兄弟的采访是在同一个辨识度明显的摄影棚内,其他亲历者都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影片中三次重复回放三胞胎在真人秀中对于同一性特征的展示:坐姿、抽烟的牌子、喜欢的姑娘……以及鲍比在镜头前倾诉的那句:“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分开”。都和后来艾迪的单独离去形成强烈对比。前后对比的巨大落差,激发出观众对三胞胎特别是对艾迪的共情能力,如果不是人为预谋的干涉,他们的命运不该如此。影片后半部分基本是在一个解谜的过程中进行,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实验?实现的目的又是什么?观众早已被引导为主动探寻线索的解谜参与者,这时,提供具有迷惑性质的线索,便可以吊足观众胃口。影片在实验被披露前后,分别提到过2个迷惑线索:一个是克隆,一个是精神疾病遗传研究。而且克隆这个不经意调侃的台词确实迷惑住了我,我还主动猜测情节会不会向科学怪人秘密进行克隆实验的方向发展。以及影片每次要出现真正的关键线索前,都要集中闪回一组之前提及过该线索的画面,配合短促紧迫的音乐节奏。这些手法都延长了悬疑惊奇的效果和观众验证期待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紧迫的兴奋感被提至更高点。所以才有观众在看完该片后,一点儿没觉得自己看的是纪录片,反而觉得自己看了一部惊悚悬疑故事片。不过导演作为很会说故事的人,也有那么一处拿不准的地方,就是结尾对实验结果的推论。脱离整个影片铺垫,突然就莫名其妙将实验结论归结到后天培养可以战胜基因不足,可以战胜一切。(真正的实验结果要到2066年才能向大众展示)甚至该片豆瓣评分从10月份的8.1降到这个月的7.7,短评中的批评大多都是针对结尾这处突然熬出的鸡汤。当然整部影片及观影后引起最广泛讨论的,还是对这项隐瞒实情将同胞婴儿分开抚养实验的道德探讨。这是违反人性的吗?当然是。但这项实验开展时,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心理学刚刚成为主流的年代。文明约束的落后,以及对于学术成就的渴望,让这项实验得以成功开展。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惊奇把双胞胎孩子分开养会怎么样?(一个有趣的点,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问问我们周围的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样?)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为干涉对三胞胎造成的命运差异:艾迪的死亡,艾迪父亲延续至今的自责。连荧幕前的观众都不免会问:是否将艾迪放进一个不适合他的家庭,都是实验组提前规划好的?如果真是如此,艾迪和他的收养家庭,注定会成为这个实验结果的牺牲品。更何况还有不知多少这样被人为干涉命运的双胞胎们。时间可以用来作为错误的借口,但越过人类界限去行驶上帝的权利的人,他们的道德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提高。影片中有两段关于实验负责人和执行人的采访。一位是美国精神病学伟人之一的彼得·纽鲍尔,同时也是这项实验的负责人。值得一说的是,纽鲍尔本人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安身立命后他选择用犹太婴儿进行这项实验。另一位是该实验的研究助理劳伦斯·珀尔曼,现在是一位博士。因为本片没有设置旁白角色,虽然片中没有对他们直接的评判话语,但对于这两个人物的呈现方式,已经将电影工作者的态度表露无遗。在多年后实验已经终止的采访中,彼得·纽鲍尔对于这项实验的一切闭口不谈;劳伦斯·珀尔曼哈哈大笑调侃起试验中有趣的地方:要小心不能泄露“你看起来很像你的孪生兄弟”这种话,不然当场就要被解雇。冷漠自私,没有丝毫对实验对象的愧疚,甚至珀尔曼有些反人类表现,都令这两位现实中的成功人物,在本片中讨厌十足,让人反感。好巧,我对他们的想法,和电影工作者出奇一致。最后提及一下片中比较含蓄的一个价值观:媒体具有能推进社会事件良性发展的功能。不论是片中情节的体现:该项实验于1980年终止,这正是三胞胎爆红的时期。从大卫的口述可以得知,来自铺天盖地媒体的压力,很可能是实验停止的原因。还有临近片尾的字幕说明:原本被强制保密的实验研究记录,在影片拍摄后已经被提供给大卫等实验参与者。在曝光这项违背人类文明的实验和协助参与者们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媒体(新闻、真人秀、电影)都起到很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不要再用《楚门的世界》这样一部抨击娱乐至死价值观的影片来类比了,我们《孪生陌生人》明明做的是好事啊!本文版权归作者凉凉冰淇淋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