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恐慌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08:49:16人气:0
火烧摩天楼

视频火烧摩天楼状态年代:1974

主演史蒂夫·麦奎因保罗·纽曼威廉·霍尔登费·唐纳薇更新时间:2013-04-13 10:37:26

建筑设计师道格(保罗?纽曼PaulNewman饰)在自己设计的旧金山摩天大楼竣工之际,希望抛开工作,开始计划已久的远行,然而此时,主仓库传来了报警信号,在大楼指挥中心哈里协助下,道格查明保险终端柜没有绝缘保护,而整栋大楼的电路都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设计要求。大楼建筑商邓肯和女婿罗杰为了节省建筑成本,降低了大楼防火规格。邓肯和一班各界名流齐聚于135层的舞厅庆祝大楼落成,电路系…

138层的世界第一高楼在旧金山落成,不想在顶楼的竣工庆典开始后不久即因电力系统短路引发火灾,火势很快失控——原来建筑商邓肯及其女婿出于虚荣心不肯降低楼层高度,偷偷修改了建筑师道格的方案,为了节省成本宁可偷工减料,造就了一栋豆腐渣工程。楼内民众危在旦夕,儒雅的道格和英勇的消防队长迈克及其队员们勇挑大梁,连续救下多条性命。当被工程师告知唯有炸开顶楼水箱才能拯救顶楼宾客时,已经降落到地面的迈克义无反顾地回到楼顶,哪怕结局很有可能是死亡……(一)不可信赖的现代文明20世纪70年代,华纳兄弟和20世纪福克斯分别买下了同为讲述摩天大楼失火记的小说《TheTower》和《TheGlassInferno》,后来由于担心题材撞车影响票房,两家公司破例决定携手合作,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多元的投资,造就了阵容上前无古人的大制作《火烧摩天楼》,倘若只挑一部电影来概述七十年代好莱坞的明星格局,它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此前为投拍《海神号》不惜举债的制片人伊尔温艾伦一反大制作普遍采用小卡司的传统,动用浑身解数以确保熠熠星光闪遍每一帧胶片,就连跑龙套的黑人保安都是当时尚未杀妻的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尽管如今人们很难想象这种火大无脑的消防片竟然能上大银幕,不过当年的院线却是截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六七十年代浓厚的政治气息,尚未被视觉轰炸和庸俗营销洗脑的观众普遍青睐《邦尼与克莱德》这类富有反叛精神的低成本制作,导致大片纷纷遭遇滑铁卢,好莱坞的秩序由此重新洗牌。大公司惶惶不可终日,直到1970年改编自阿瑟黑利畅销小说的灾难片《国际机场》大获成功,他们才看到了些许希望——许是弥漫在几大片厂内部的焦虑气氛特别适合拍摄这类电影,灾难片如雨后春笋一样占领了全国院线,《火烧摩天楼》则是其中商业战绩最为卓越的一部。影片最终收获了十倍于成本的票房,至今仍是史上最卖座的五十部电影之一。然而本片之所以如此轰动,除了成熟的商业运作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准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与恐怖片一样,“恐惧”亦是灾难片永恒的母题,不同之处在于恐怖片的恐惧对象是有实体的怪物(如吸血鬼),灾难片则恐惧着造就怪物的本源(对应过来就是鼠疫)。当今的灾难片大多以环保为主题,讲述人类对生态的破坏所招致的毁灭性天灾;而《火烧摩天楼》等七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则基本围绕人祸,而且都是原本不该发生的人祸,这种现象投射出了当时大众的担忧,即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所抱有的不信任——科技给了人力量,使得原本弱小的人类能够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能力掀起惊天动地的风浪;到了《火烧摩天楼》的时代,面目狰狞的失控科技早已不再满足于像以往那样仅仅化身为变异虫类或者敌方的原子弹自外部入侵,它们反客为主,成为了无法排除电路系统故障的摩天大楼——现代社会本身就摇摇欲坠、危机四伏。因此在《火烧摩天楼》中,两位拯救众生的男主角——建筑师与消防队长,一起站在了“科技”的对立面。电影从一开始就强调道格热爱野外探险、对都市不甚留恋,年轻时还徒手与黑熊搏斗,而且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都没有使用任何专业建筑知识(对这栋已经濒临倒塌、到处爆炸的大楼来说,建筑知识的用处已经不大了),全是依靠极强健的体魄、敢担当的态度与大无畏的勇气,换言之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比起以科技制服科技,伟男子气魄才是更可靠的。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展现人与大火正面交锋的场景,落于道格出生入死为绝望的母亲救出两个深陷火场的孩子一段戏,其中他对小男孩说“她们(母亲与妹妹)是你的责任了”,闻听此言后小男孩那写满崇拜与向往的神情,似可代表编导对“顶梁柱”一词的理解。银幕上的消防队长与建筑师亦敌亦友,银幕下的纽曼与麦奎因也是互不相让——1969年,原定要出演《虎豹小霸王》的麦奎因正是由于片方拒绝在演员表上将他的名字列在纽曼之前,愤而解除了合同。《火烧摩天楼》中麦奎因不改初衷,要求与纽曼片酬相同、戏份相同、台词的行数也要相同(逼得休假中的编剧赶回公司彻夜改剧本),而且要排在演员表第一行。公司只好采取折衷政策,把纽曼标在右上方、把麦奎因标在左下方,这样从右往左读就是纽曼排第一、从左往右读就是麦奎因排第一,虽然实际效果是纽曼的名字最先跃入视野。与两位充满阳刚气的大英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向迈克提出炸水箱建议的工程师则满口术语、体质羸弱,他在临近结尾时才登场,并且对自己的结论没有把握,与其说是在行使老本行“驾驭科技”,倒不如说是小心摸索着如何安抚猛兽。同时,包括议员、市长等诸多达官贵人在内的顶楼宾客们,则在外形上或弱不禁风、或脑满肠肥,在态度上或坐以待毙、或贪生怕死,可见他们一方面代表了“不可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缺乏信赖的心态。比人更脆弱的是看似牢不可摧的科技造物——邓肯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消防设施”最先四分五裂;本可获救的少年因戴耳机听音乐而没能察觉危险,命丧火海;赶来救援的直升飞机坠毁于大作的狂风,飞行员亦壮烈牺牲;金碧辉煌的宴会厅沦为废墟一片,衣冠楚楚的宾客们不堪身份与地位的重负;扑灭大火的终极手段“炸水箱”,意味着摧毁大楼本身。建筑商邓肯和比他更贪得无厌的女婿忘记了造物主,对自然规律以及自身局限熟视无睹,拒绝原则却仰仗没有原则的科技,傲慢地为通天塔筑起了新的化身——一座摇摇欲坠的摩天楼;结果就是汹涌澎湃的熊熊烈火,只用了短短一瞬便将这栋傲慢的工业文明象征物点成了一捆通红的爆竹,以200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造就了一出残忍却盛大的黑暗祭礼。人类总以为控制了技术,却反过来被技术控制;总相信自己充满理性,却总被贪婪与虚荣占了上风。(二)未能铺展的戏剧格局与其他灾难片一样,《火烧摩天楼》也非常注重群像的塑造,登场角色基本囊括社会各个阶层。以女性为例,戏份比较吃重的有三位,分别是建筑师的女友、由费唐娜薇饰演的杂志主编,由詹妮弗琼斯饰演的富有贵妇人米勒太太,以及拉姆齐市长夫人。编剧借助杂志主编,触及了职业女性如何平衡事业与感情的问题;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并为救他们而独闯火海的米勒太太象征了单身母亲的奉献与独立;市长夫人则与丈夫感情甚笃,是一位幸福的家庭女性,在很可能是生命最后关头的时刻,她最牵挂的就是留在家中的幼女。这些出身背景性格各不同的人们,因灾难而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变得与世隔绝、孤立无援,从而营造出全社会都处于危机中的步步紧逼之感,更警示着观众如此灾祸随时有可能降临在你我身上。可惜的是影片的细节不够充实、典型,使得所涉及的有关社会现象均流于表面。此外,影片后半段中全体角色都静待消防队长天神下凡,在生离死别之际依然保持淡定态度,导致灾难片中常见的嫉妒、自私、生死攸关时刻的舍生取义与背信弃义之择弱化了不少,戏剧性大大降低,沦为一出纯粹的视觉奇观,卖点变成了看着演员在空中吊来吊去。影片基本没有涉及对多数灾难片中的重头戏——自救,少数几次自救行动不仅方式单一(都是硬闯),亦均以失败告终:一对婚外热恋中的男女,幽会时因为担心被人发现拔掉了电话线,却在偷情过后惊愕地发现大火已经烧到了卧室门外面,于是男方为了不让情妇担心,骗她说没事并让她转过头,独自踏入火海求救,不想顷刻间就丢掉了性命,她也在惊恐万状中跳了楼。自救情节的匮乏,无疑是剧本的一大遗憾,无形中映衬了片中某位妇人在刚刚获救时的台词:“我们应该进行消防训练,可是根本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且我们去参加的消防训练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电影本应多给其他角色发挥空间,这样至少可以向观众介绍一些火灾逃生的方法,使这部商业大片来得更有意义一些。更遗憾的是,编剧尽管早已为人性冲突的爆发预留了足够空间,却随着故事的行进将先前的设定抛在了一边。全片相对比较丰满的人物,当属事故的罪魁祸首——邓肯和他的女婿。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女婿是个倒插门,长期生活在岳父的阴影中,对深爱自己的妻子毫无感情。此君本可展现出更为阴险卑鄙的手段,可是他的行为在导演不温不火的处理下,显得不过是在别人都傻站着的情况下积极逃命罢了,不得不说是白白浪费了一张好牌。对邓肯本人的塑造要稍好一些,这个道貌岸然的建筑商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女婿身上,仿佛全然忘记了正是他自己暗示手下宁可偷工减料也不要削减楼层高度,为了落成仪式的体面而打开了全楼的灯,并几次挂掉了火灾警报电话,坚称“不可能影响到我这里”;更离谱的是结尾处面对这栋吞噬了200条生命的魔鬼大楼的残骸,他依然绝口不提痛悔与负疚,反而抱住女儿说:“我所能做的,就是避免这种事再度发生!”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饰演邓肯的是当时业已过气的威廉-霍尔登,然而他称这个剧本为“糟糕透顶的陈词滥调”,“我的角色永远在打电话”,接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很多年没拿到这么高的片酬了。开机后,由于费唐娜薇没完没了地迟到,令全组人都苦不堪言,于是老前辈霍尔登自告奋勇,一把将她按到了隔音墙上:“你要是再敢这样,我就让你穿墙而过!”随后唐娜薇的准点率便有了很大提高。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属米勒太太的感情故事。她受到了一位骗子克莱本(由传奇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出演)的追求,克莱本却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真感情。另一方面,米勒太太其实早就知道对方是个骗子,但她相信克莱本的本性并不坏——确实,当一个浑身着火的人冲进宴会厅时,一众达官贵人里,只有这位骗子冲上去帮他扑灭火苗。原本生存有望的米勒太太最后还是不幸身亡,只留下了一只由黑人保安队长救下的小猫,交付到克莱本手中,支撑起他今后的希望。电影上映不久后琼斯即宣告息影,她对能在职业生涯最后一部作品中与阿斯泰尔共舞表示“终生荣幸”。不过阿斯泰尔和琼斯并未在剧组中受到公正待遇,他们只分配到了远离拍摄中心的临时化妆间,在阿斯泰尔的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下才调整过来。更凄凉的是,早在1950年就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位列AFI百大男演员第五位的阿斯泰尔正是因本片在75岁高龄时获得了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而这根本就不是一部歌舞片。(三)消防员的功勋《火烧摩天楼》的文戏由约翰-古勒米执导,动作场面则由艾伦本人负责,工程相当浩大,特技替身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上阵斗火。剧组按照1:1大小搭出了事发大厦中的五层(用以近景拍摄),大楼全景则由微缩模型制成,不过这个“微缩”模型本身就相当于一栋五层高的楼。工作人员还史无前例地准备了57套布景,不过至拍摄结束时,只有八套尚还基本完好。影片的重头戏发生地,即顶楼的观景台,耗资近30万美元,占地11,000平方英尺;环绕于其周边的旧金山璀璨夜景,其实是一张造价高昂的精美巨型幕布——它们最后都在电影的高潮“炸水箱”中被一百万加仑的汹涌巨流毁灭。对于大楼的设计与装潢,剧组亦毫不含糊,仅毕加索的真迹,片中就出现了四幅。本片成为话题巨作之后,全美各地纷纷开始排查高层建筑的安全隐患;此外电影真诚地歌颂了消防队员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有力地唤起了民众对这一职业的感激与尊重,可谓是起到了很强的正面作用。影片中有不少有力度的台词,如片中两位消防队员便说:“如果他们给我们设计衣服能像给运动员那样就好了,这衣服太重了。”“可是又没有人花钱来看我们表演。”而消防队长对建筑师说的那句“今晚我们很幸运,只死了不到200人,总有一天火将会使成千上万的人丧命,我还将从延续的火苗中往外抬尸,直到有人问我,该怎样盖楼……”今日听来,更为发人深省。史蒂夫麦奎因所塑造的那位雷厉风行、秉持“火灾现场我高于一切人”的迈克,则成为了史上最经典的消防队员形象之一;为了演好这部电影,他非常拼命——开拍之前的某日,他正于福克斯公司内向几位消防好手(也是本片的技术顾问)学习救火技巧,消防员们忽然接到了附近街区的失火警报。麦奎因瞒住妻子,二话不说也戴上消防面罩和他们一起冲了出去,协助完成救火,全程坚持在一线。当火势渐渐衰退后,一位消防员认出了他,瞠目结舌地大叫:“史蒂夫麦奎因救火!我老婆不会相信的!”麦奎因回答:“我老婆也不会。”《火烧摩天楼》杀青后,剧组中包括伊尔温艾伦在内的不少人都搬出了高层公寓,纽曼甚至再也不去看牙医了,因为该诊所设14楼。盛极必衰,席卷整个七十年代的灾难片狂潮渐渐落下了帷幕,被《星球大战》等更富幻想性的视觉大片所取代。如今重看这部影片,难免会感到特效已然过时、故事亦冗长乏味,但它仍有许多令人感动、促人怀念之处。七十年代还没有造价惊人的CG,特效也未曾喧宾夺主,社会风潮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大制作电影仍是剧情跌宕、人物立体的电影,尚未变成游乐场的项目。考虑到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大规模火灾事故,主旋律的《火烧摩天楼》无疑是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好电影,而且从对于我国饱受媚俗化困扰的电影市场来说,这或许是个既能引发社会反响、操作起来也不太困难的好题材。原载<看电影>经典礼拜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给我的支付宝打点捐赠:[email protected],支持贫穷少女自由创作……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