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啪|第3期回顾圆桌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3 20:03:19人气:0
罪爱Passion

视频罪爱Passion状态年代:2012

主演瑞秋·麦克亚当斯劳米·拉佩斯卡洛琳·赫弗斯保罗·安德森更新时间:2013-06-24 13:25:47

克里斯蒂安(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McAdams饰)与下属伊莎贝拉(劳米·拉佩斯NoomiRapace饰)在工作之外还有不少私人接触,然而表面良好的关系之下,克里斯蒂安为获得事业发展不惜剽窃了伊莎贝拉的广告创意,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心生罅隙的伊莎贝拉与克里斯蒂安的情人德克(保罗·安德森PaulAnderson饰)发生了关系,并试图挽回自己因克里斯蒂安遭受的职业挫折,结果遭到了克里斯蒂安更…

本期影啪《激情》,推荐人Kis,举办时间2022/5/7-5/13,共有15名永无岛成员参加。圆桌回顾讨论于5/2020:00-22:00进行。总体评分四舍五入为4星。Kis:《激情》的前半段属铺垫,构建人物之间的角力关系,在数字摄影的呈现下,不少桥段都拥有一些怪异观感和不安感。然后后半段来到高潮部分,摄影和故事变得更加诡谲多变,捉摸不透。橙:前半是人物间的对抗关系,在内部,后半移向外部,形成影像和观众的对抗。风格的骤变,让“影像”入场了,成为角色,成为女主的帮凶。观众察觉到语境的切换、视觉上显而易见的变化,成为“侦探”。Kis:同意,前半段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而后半段随着具有欺骗性的分屏技巧引入,以及转折的发生,变成了与观众间的对抗。Anni:前后半段区分的节点是?我觉得前50分钟是第一段,后面是第二段,也就是以女主开始实施复仇计划为节点。从这个节点,影像质感明显与前面产生了差异。橙:我选择的节点是倾斜构图开始,那里最开始出现视觉上风格的变化。Kis:就是斜角构图的那段吧。Anni:这里,第一次出现蓝色的影调,后续就非常多蓝色。橙:女主家里好像也一直这种色调?前面女主睡梦中想到工作灵感那段。Anni:对,女主家也是蓝色。但是办公室应该这里是第一次蓝色。Kis:女主家的光线是蓝色,但当时时间好像是半夜,所以自然看成月光的颜色了。但如果这种光线放到白天上班的办公室里,立马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橙:是这样的,观众应该都能显而易见地发现这种异常。我觉得这本身就是在制造悬念。Predawn.:想到迪迦里花的那集,黄光 斜角。ddr:我觉得梦醒、警察登场前是上半段。梦醒前已经完成了谋杀,高潮,叙事已经完备。醒后警察/侦探登场,像是不同的感觉。橙:确实有不同的感觉。《激情》的前一半我联想到施拉德的《峡谷》。视觉上不像,组织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关人物关系铺陈和发展。但《激情》融入了更实质、更高密度的情节。齐衣:我也想到施拉德,后半一眼像《美国舞男》。前后都很施拉德,前像学布列松学坏了的施拉德,后像早期施拉德。整体叙事思路也有点点像。ddr:我想到的是《双子迷情》。吴洛斌:上次有别人说《星图》观感和《峡谷》像,然后有人的觉得《激情》和《星图》像。德卡的羊:没看出来这部跟柯南伯格的具体联系。橙:应该是最表层的影像质感像?Kis:对,就是最表层的影像质感。看了迷宫的短评后,重看了这部电影,认为确实在摄影/构图方面 数字摄影质感方面有一点像10s的柯南伯格电影。应该是最像《大都会》。德卡的羊:但这个质感,柯南伯格也没什么专利吧。是特别的,但并不独特。后半段就是帕尔玛电影,不像任何人。只能说前半段不是典型帕尔玛电影。Kis:本质上确实还是典型帕尔玛电影。把这部电影与柯南伯格挂钩,并不会对能否理解电影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只是最表层,看得出或看不出其实没什么区别。橡胶灵魂:要说像的话,后半段最像希区柯克。德卡的羊:绝大多数帕尔玛都像希区柯克,这个没必要特别提。他就是学希区柯克的,并不特别在《激情》中体现,向来如此罢了。西卡里奥:前半段比后半段更不可名。感觉后半段追求了一种叙事诡计,比较不吃这个。说帕尔玛像柯南伯格,在《蜘蛛梦魇》里有这个感觉,梦境记忆现实结合的效果。Anni:我觉得这部不像柯南伯格。我对柯南伯格后期作品的理解,尤其是10s的《大都会》和《星图》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他对广角镜头的使用。尤其是用广角镜头拍人物这方面,演员在镜头底下暴露出了奇怪的一面(或者被镜头改造?不确定)。但是激情的前半段,大部分镜头都是很舒适的长焦,我感觉只会给我带来放松的、休闲的视觉,并没有“怪异感”。也许比较“古怪”,但这种古怪不是成体系的。但《星图》和《大都会》的调度都非常严密到了严苛的程度,感觉是相当极端。迷宫:说的很准确。但可能就是喜欢这种舒展感。这和欣赏柯南伯格拥有人物的怪异/异化感并不冲突。Kis:同意你对《星图》和《大都会》的看法,帕尔玛的这部片子其实在演员表演模式上并没有下很多功夫,更多的是有一些奇怪的构图,例如女主不小心给女配水杯里放了假药,那一段有一个仰视角度拍摄人物脸部的镜头,印象深刻,给我一种很怪异的感觉。虽说方法与柯南伯格并不相似,但给我带来的观感比较接近。FranHe:我认为选角一般,对演员表演的调教(或者说扭曲?)和柯南伯格有质的差距,相比《星图》,并不能从表演和人物行为本身获得异质感。而更多依赖于外部,譬如诡异的倾斜构图、影调布光、空旷的布景。橙:这部自然和柯南伯格不是同一种怪异感。我觉得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暴露,人物时常面对即刻抛入的情节节点措手不及,空落布景与长焦特写更加放大了这种感觉。我的感受和理解可能更多是有一种窘迫感,在停车场失控、失控监控录像的公开两场戏最直观而达至顶峰。扯远点的话,这种窘迫和“被看”有关(录像被暴露、监控公开、乃至拍摄电影的摄影机的看、观众的看),而女主在后段想要做的便是,让观众“看不见”。德卡的羊:暴露跟后半段是矛盾的,后半段显然又是视点游戏,恰恰暂且隐藏了些什么。我觉得任何时刻,柯南伯格和帕尔玛都没有可比性。我也没觉得前半段有多怪异。但我对前半段的外景印象深刻,记得有一个在公司大楼外面的镜头,景深弄得人物像在绿幕前面一样。不能说好说坏,但印象深刻。另外前半段有一些奇怪的暗示,一度让我以为这个电影的重点会是心理分析,看到后面发现也并没有。Kis:所以一直说的,也就是表层的数字质感。从来没有把这两位导演深入对比过。Anni:能具体说一下“数字质感”的意涵吗?是什么造就了数字质感?和媒介相关的元素吗?德卡的羊:前半段确实用了很多影像里的影像,但没找到持之以恒的东西。Kis:我理解中这和媒介没有关系,只是用数字摄像机拍摄而已。只不过在某些导演手中,会把这种特质变成一种我喜欢电影的原因。例举一些电影,《激情》,柯南伯格10s的作品,《维塔利娜·瓦雷拉》,都是使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呈现出的感觉很清晰、很漂亮。这是个选择的问题。德卡的羊:质感这个东西,只取决于导演想要什么样吧,跟景深调色布光都有关系,有时候很难说一定有明显用意。Kis:确实难说有明显用意,但对我个人来说,看到这样质感的片子会感觉很欣喜,因为很喜欢有些电影的这层特质,就是表面上清晰,一览无余,赏心悦目。可能也会有一点“业余感”在里面?帕尔玛这部电影的有些构图确实会感到一种业余感,但我觉得这应该是使用不常规构图模式所带来的观感。德卡的羊:前半段构图也没觉得不常规,反而有时候,我觉得刻意在追求一些稳定。齐衣:数字质感就是“假”的感觉。Anni:质感上的假,感觉还有一点是因为迈克亚当斯的脸和惨白的皮肤其实本身就看起来比较塑料的。橙:那个女演员在电影里面看起来有点惊悚。ddr:人都很平面,故意压平的。一些都暴露在表面,与环境又有种不协调感,里面的人相互假装不知。调度上不像帕尔玛之前的作品那么强调空间,反而挺多特写,直接通过屏幕切过去了。柯南伯格的人物倒是有肉体的感觉,并在电影里有变异(态)。Anni:我觉得前半段里面人物的举止都非常浮夸造作,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脆脆鲨说人物都很傻逼想要冲进去揍他们的原因。迷宫:为什么说人物傻逼?Anni:我不觉得人物傻逼,只是很浮夸。前半段有很多蠢蠢的幽默,像小鸡电影,比如说那个广告片,然后还有上层阶级社交的各种奇怪的、浮夸的场景,一下子就想到《律政俏佳人》里面对于富豪的刻画。两个女人互相设计的时候,她们的计谋都很简陋,但是效果又非常突出,更加突出了剧情逻辑的浮夸。所以一开始是没有想到后半段的展开会是谋杀案,因为前面更像是喜剧。德卡的羊:没觉得像小鸡电影,但确实有一些幽默。女主在停车场发疯那段挺幽默。Kis:同意剧作中存在一些喜剧元素,我觉得也同样可以归于一种体现“业余感”的设计?我倒是没觉得人物傻逼,因为就像ddr说的,都很扁平,只是“工具”而不是“人物”。电影中的欺骗更多的是涉及到一些媒介的欺骗性的概念,而不是踏入心理分析的领域。举个例子,欺骗性最好的体现就是分屏的使用。帕尔玛看到现在,《激情》里面的分屏给我印象最深。视觉上感觉到一种神秘感,而内含的目的却是利用这点欺骗观众,让观众相信女主。Anni:分屏确实是挺精彩的。每次看帕尔玛的分屏都觉得非常美,《蛇蝎美人》和《凶线》也是。感觉他把两种不同的影像通过某种节律调合在一起。两边节奏是互相有对应的,但不是精确的对照,是一种本体与意象之间的连接。这一段对我来说不只是剧情作用上的欺骗(把看芭蕾舞和杀人在时间上重合),而且本身将杀人和芭蕾舞蹈并置,也有一种意象的效果。ddr:并不是调和,有互相博弈。Anni:没有太多感觉到博弈…用调和可能也不准确。总之这种联系是很复杂的。橙:Anni说的调和是纯视觉上的?谋杀-舞蹈,前者是紧张的,后者是舒缓的。Anni:之前看的帕尔玛,分屏都只是为了分别呈现同一个场景、同一个时刻之间不同的局部/角度,这部将两种非常不同的内容置于分屏两端对我来说挺新的。Kis:所以会感觉分屏用的很巧妙。因为比如《蛇眼》,分屏更多的只是呈现出一种两端时间上的并置以及一些空间关系。《激情》则做到了利用观众以往看待分屏的经验,反过来欺骗观众。其实一直觉得分屏是一个看起来会破坏一些观感的“可以但没必要”技巧,但到了激情这里,让我彻底对此改观了。FranHe:舞蹈的激情与杀人的激情,同样都是很色情的激情。这里的分屏不仅拥有了取消平行剪辑的功能,还让两个空间产生了联想与交接的效果,如果能让凶案现场的行为动作呈现得更舞蹈一点,我会更喜欢。Anni:对,这样一想,其实这里的分屏也有点像代替了平行剪辑的意思。FranHe: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吧,我觉得帕尔玛是看过的类型片导演里最重视叙事效率的那一类,分屏也是从这一考量出发的?Anni:但是分屏最终产生的效果比平行剪辑要多太多。而且帕尔玛不只是分屏,他在分屏里也会剪辑,不同的分屏中剪辑有时候会依次错落有致地发生,有一种音乐性。齐衣:怎么会被分屏欺骗到?《激情》的剧作最不注重的就是悬疑感,分屏只是让我感到视觉更华丽。《蛇眼》的分屏是在场感的补全,是必要的。Predawn.:最开始眼睛平移过来的时候,会以为是在看金发女主,然后切到芭蕾,确实感觉不到悬疑。Anni:我也是最先感觉到视觉华丽。Kis:因为做到了制造不在场证明,根据以往观众对待帕尔玛电影中分屏的经验,左右两屏的共享同样的时间,只是出发的视角不同。而《激情》后面的反转则揭露了,实际上女主的眼睛是透过纱窗拍摄的。橙:剪辑也有欺骗性,切到女主眼睛,不知道她在看什么,观众会以为在看舞蹈。Anni:这些其实无法在观影过程中知道吧。我看到这段会疑惑“为何要使用分屏?”,但感觉这种并不是剧情意义上的悬疑。Kis:使用的方法确实不是剧情层面的,因为分屏本身就不是剧情意义上的悬疑。但《激情》里面的分屏却利用这种与观众认知中的反差,直接作用到了剧情层面,让观众相信女主是无辜的。齐衣:确实不知道女主看什么,但也不会怀疑女主不杀人,因为大量的入梦醒来镜头,后半段绝不是感到严谨的叙事性,完全可以感到女主正在杀人,眼里也看到舞蹈。所以不觉得欺骗,只觉得好看。ddr:你们看的时候会觉得是女主的助理杀的人吗?我被分屏欺骗了,我以为女主在看舞蹈,她助理去杀人了。Predawn.:不会。助理杀人说明有反转,没想到不是助理也有反转。基本咬死女主是凶手。Anni:会。没有感到女主在杀人。更多的是在想叙事诡计会如何发展,分屏为何要这样使用,有什么意图。我觉得不反转成女主是凶手,叙事依旧圆满了,除了前面埋的几个伏笔。橡胶灵魂:我也会。模糊杀人凶手就是后半段为制造反转设计的吧。FranHe:对我来说是有效欺骗。实际上,分屏两边的时间是一致的。但通过分屏内部的剪辑,使观众误以为左边的舞蹈是女主角的主观视角,从而达到了欺骗的效果。我觉得是帕尔玛的一次创造。此前的分屏并不承担欺骗功能,而是真相观,是上帝视角。齐衣:要说这部的分屏有什么创造性不太相信,后半段纯粹依靠技法制造类型动力。Kis:那我感觉还是挺有创造性的。帕尔玛可能有其他作品都是技法创造类型动力,但《激情》这部倒是不感觉是。呈现出的感觉更像是,很多技法都是内隐的。我不需要表面上花里胡哨整一堆镜头和技法,只需要通过这种构图的诡谲感,以及分屏这种欺骗技巧的使用,便可以达到铺垫悬疑气氛 创造转折的效果。齐衣:其实不管猜测谁是凶手,都不会在最后感到受骗,因为根本就不是一部“危险”的电影,悬念毫无重量。前面说的业余感,塑料影像风格,幽默的思路,技法才是看重的,我这样觉得。前半是有一定疑惑的,但很快就变得不重要。红与橙:我也觉得悬念毫无重量,后半段完全被技法吸引。Anni:是的,游戏感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确实无法感觉到欺骗或悬念,因为这两者本质上需要严肃的语境。Kis:技法制造悬念的新颖程度,对我来说还挺高的。虽然悬念本身确实很平常,但他却的确是由这种帕尔玛以往电影里最常见,也是曾经的我觉得最没啥用的技巧呈现出的,直接让我对分屏这种技法改观。Anni:其实我感觉帕尔玛的裂焦镜头和分屏同样有趣。裂焦将两个人一前一后组合在镜头中,帕尔玛经常用它来拍前后两个人物发生交互或存在潜在交互可能的时候,感觉是塑造了人物间潜在的感知通路。简单的双人镜头不会有这种连接人物的感觉,而仅仅使用前后的虚化的话则必须在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主体。但是帕尔玛的裂焦镜头两个人物同等清晰,让我感觉人物之间的目光和感知是平等的。今天看《凶线》也有这个例子。红与橙:只有这一处裂焦吗?这处作用是?Anni:就是一种代替正反打的方案吧,技法上的趣味。《凶线》里用到的地方也基本都是比较简单的功能化使用。以及,大家如何看待结尾?我觉得蛮画蛇添足的。虽然之于剧情也许是必要的。橙:必要吗?我觉得结尾就是空的。有人说说《神探》的换枪是彩蛋,《激情》这个更像是彩蛋吧。完全不重要,没有没生产出什么含义,也并没有取消或瓦解掉前面的什么。不像欧容《泳池谋杀案》那种傻逼结尾。Anni:《泳池谋杀案》是给出了前面设的谜的具体答案,这部只是多了一层有没有没什么区别的反转,确实不一样。橙:对啊。所以不知道结尾傻逼在哪。就算这个结尾傻逼,也不理解它会对整部电影造成很大的影响。ddr:同意结尾是空的。我觉得侦探登场后成了游戏,人物本来就是空洞表面,多次不同元素排列组合,探索空洞的内心,就有点过多注解。有点受虐了。红与橙:结尾时间线会不会有点怪,警察下楼和女主杀助理没隔多久吧,怎么剪到女主梦到被金发女掐?齐衣:根本没想理这些导演自己都不在乎的东西。Anni:因为这个结尾就是没什么逻辑吧,只是为了搭建一个反转的结构。橙:看不出结尾自作聪明,就是一场show。Anni:结尾自作聪明是《凶线》,这部就只是傻逼而已。红与橙:不傻逼的结尾是怎样的,杀完助理,同时助理发短信?Predawn.:感觉不傻逼的结尾应该是早点结束,在葬礼那边结束。ddr:结尾并不是自作聪明,反而很好表达出了内心的梦魇。我是觉得太繁复了。FranHe:对啊。本来后半段的动力之一就是分辨现实和梦魇。Anni:没觉得,所有梦魇部分删除会更好。Lowspirit:结尾有点画蛇添足。红与橙:在助理揭晓答案后还有什么需要分辨的梦魇?齐衣:没什么好分辨的,顺序上纯瞎剪。葬礼这种戏就是乱插,好看就完了。Anni:现实梦魇的部分也是一种欺骗,但和分屏不一样,这种欺骗纯粹为了制造观感上的起伏,和电影内容本身毫无关联。现实梦魇本来就是很作弊的写作手段,随便拍什么惊悚的古怪的,只要用梦魇解释就可以。Kis:因为这部电影更注重梦魇吧,杀人案只是陪衬,只是为了有一个结构,我是这样觉得的。挺喜欢这种观感起伏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些类型片可以致力去做的。Anni:杀助理感觉就已经是不必要的情节了。本身影片进行到反转结束,基本上动力已经消耗完了。这里基本是靠堆叠反转强行续命,所以才说像彩蛋,因为本身就和彩蛋一样只是靠结构附加,而非一以贯之的动力驱使。红与橙:赞同,但最后堆叠反转剪得挺好看的,没觉得傻逼。齐衣:是的,就是延续观赏趣味,不会当真。Kis:在结构意义上确实更像彩蛋吧,看似可有可无,但也确实把后半段那种辨别虚实的趣味延续到了结尾。这是我对结尾的看法。Predawn.:不太懂虚实有什么趣味,虚实分得挺开的吧。Anni:确实,梦魇醒来这种根本不能算什么虚实,虚的地方拍得也不虚,只是事后告诉你虚。如果觉得表面的好看既已足够,那这个结尾没什么问题。或者再多编几次反转也可以。这个结尾对我来说,单独剪出来上传到B站,不看正片直接看也不会折损什么。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整体里去,只会对整体造成折损,并没有增益。Kis:不太懂为什么对整体折损,后半段的叙述语境本身不就是虚实难辨吗,当时办公室下药那段我还以为是在做梦,后来发现根据光线判断虚实也不对,女主被带到警察局,进监狱那些情节在看的时候就更搞不清楚了,这也是一种我能感受到的趣味。总之趣味能延续到最后一刻对我来说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也没有觉得对整体有折损,更看重即时感受到的趣味。橙:没觉得结尾是完全孤立的,直接放到b站上观看结尾,和完整地看到结尾是等价的吗?Anni:好吧。没感受到虚实语境的虚实难辨,只觉得梦魇醒来的情节并无必要。我还是倾向于整体地理解电影,所以不会觉得一个片段只要自身好看就可以,也没办法把它作为彩蛋直接踢出正片。齐衣:那是只有结尾片段自身好看吗?我觉得换色开始后面都是统一的。Anni:没觉得统一,之前说了,从动力的角度,这段之前很久就已经没啥动力了,直接结束最好。不觉得技法上的东西可以作为动力,技法出色但没有动力的电影对我来说并不好看。齐衣:那为什么不会觉得技法可以作为动力,那是什么成为了你看的电影?Anni:可能这样说也不对。其实不存在什么“技法”吧。电影的核心可以是某种影像上的东西,也可以是叙事上的,或者关于人物的。但是如果抛离了这个核心只是零零散散的,我不会觉得好看。齐衣觉得后半段整体统一,但我不觉得,可能分歧点在这里。齐衣:不存在技法是因为技法的面太广了?拍摄就是技法,绚丽的技法就是观看的动力。Anni:“绚丽”的技法从来不是我观看的动力……我只寻求合适的技法,也就是与整体、与所想说的东西相匹配的技法。这个结尾在我看来就不够合适,也与前面并不统一,所以不喜欢。齐衣:我觉得前后半段各自整体统一,但也没有突破,帕尔马平均水平的发挥。Anni:前后半段的变奏我可以理解其结构,但结尾只会让我觉得作者急于抖出某个包袱或者收回前面的伏笔,显得思维混乱。这个可能也看个人感受吧。齐衣:前面有什么伏笔,为什么会记住这样的伏笔?你不是同意这部是游戏感而非逻辑性所需的严肃语境吗,那伏笔重要吗?应该说包袱/伏笔引申的一切东西都不重要。思维混乱可能是个人的观感耐受度,我也不喜欢但可以看。Anni:可能不算伏笔,只是抖了个包袱。前面说有个双胞胎姐姐,观众默认为不存在,葬礼和结尾这场戏就是说姐姐其实存在,故意反转观众预期。我确实不在乎这个伏笔或者包袱,但作者在乎,所以我才觉得为了抖这样一个包袱而采取这样一个不合适的结尾是思维混乱。齐衣:这个包袱我觉得算在叙事技巧的一种,不会把它融入,也不会认为它破坏了整体。橡胶灵魂:我觉得结尾是刻意制造的混乱,就是从中段往后一直延续的,如果太清晰反而不好看了。齐衣:是的,要这样维持住观感,不好但也不坏的一种做法。Anni:是刻意制造的混乱,但不是延续的,因为前面谜底已经被剥得一干二净了,这里更像是想补救一下,所以觉得割裂。齐衣:为什么谜底被剥干净了就不延续了?谜底根本就没有承担制造混乱的工作啊。我不认为对真相的渴望是吸引我看完的东西。Anni:我也没有对真相的渴望,但是如果目的是要制造混乱,又为何要将之前的谜底都剥开,这说明帕尔玛拍的动力还是跟谜底有关。揭露谜底的时候闪回前面的片段,感觉帕尔玛拍得很激动,要抖大包袱了。齐衣:在我看来,剥开像是时间线上路过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不得不交代,而不是重心。橡胶灵魂:女主和助理之间这种依靠威胁存在的扭曲关系,如果缺乏结尾的话,也不是很完整。Anni:其实一直不太理解助理这个角色。她的戏份在全片非常不均匀,所以也不是很在意这个角色和女主之间的关系是何种模式,或者如何结束。前半段主要被两个女主之间的关系完全占据观影的注意力。Predawn.:像是为了结尾制造的扭曲关系,助手的几场戏都蛮怪的。FranHe:对抗关系的转移,只负责提供且延续女主角的梦魇。齐衣:相对这部电影的质感,不均匀才是均匀的做法。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